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2-1965年的高考,作文都考些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9 08:5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52-1965年的高考,作文都考些什么?郑薛飞腾


1952年,全国第一次开始统一高考

“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记一个我所认识的革命干部”……这些话语,在今天看来已经有些陌生。如果作为作文的命题,能够流畅对答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但这些题目曾摆在数十万学子面前,是他们跨入大学校园的一枚试金石。

1952年,全国第一次开始统一高考,直至1966年高考中断,期间14年,高考作为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规模虽不似今日,但也极具社会影响。作文作为语文科的一道重要考题,往往占据一半以上的分数,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思想水平。

1952-1965年间,高考作文考什么?作文的命题、要求变化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化?当年的考试,是否也同今天一样竞争激烈?

作文主题一览

总体来看,这14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说是政治的试金石,最常出现的几个主题,用现在的话语概括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建设,你怎么看?对于身边充满革命精神的那些人,你怎么看?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你有什么见闻和感受?14年里,高考作文大多紧扣当年的社会热点与口号主张,侧重考察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对政策方针的理解。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此番背景下,当年的作文题为“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8-1960年间,全国上下掀起“大跃进”运动,宣传机制全面开动,高考作文也为其中之一,要求考生写作“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60年则要写“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1年1月24日,由中央下达要求编写的《不怕鬼的故事》一书完成,在有序地推进下,该书的发行与影响逐渐扩大,次年高考题即为“说不怕鬼”;1965年,越南战争进入第三阶段,形式渐趋白热化,成为一时舆论的焦点,6月29日,美军首次直接派军队进入越南作战,当年的高考作文题亦紧扣时代,题为“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笼统来说,言为14年,但以1960年为界,可以发现,前后两个时代,作文主题也全然不同。在1960年代以前,会出现许多有个性化的考题,要求学生从最平凡的生活、个人经验谈起,例如“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我准备怎样作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我的母亲”、“记我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可以说,关于“我的”身边人和“我的”故事成为主要的考察方向。1960年代后,对国家政策、国际形势则占据主要空间,尤其是要求学生要有国际视野,例如,1963年,要求从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作,给出的两道题分别是“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和“‘五一’(国际劳动节)日记”,1965年则是给越南人民写信。

作文要求衍变

字数、体裁,作文要求的不同,足可见一个时代的变化。1950年代的高考与今天大不相同,当时并没有字数标准限制,但对写作时长有明确要求,1958年以前,语文科的考试时长为100分钟,在作文写作要求中,都会特别附上“要在75分钟内写完这篇文章”,随后的年份中再没有出现类似要求。

文体方面,今天考生大概极为熟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并非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创制,自1957年“我的母亲”考题中才第一次明确出现这一要求,而在此之前的几年,用诗歌答题是被默许的。总体来看,14年间的高考,文体要求相对稳定,除了1964年,考生需写一篇读报有感,所提供的报纸材料是关于“干菜”的故事,讲述当时为了支援灾区,人民群众在捐助的成捆干菜中,夹带进肉、面粉等昂贵的“慰问品”,作者由此想到了解放前的灾区,民众收到的干菜里也常常夹带东西,但那都是投机商人往里掺的泥水沙石,由此感到新旧两个社会的鲜明对比,考生需要针对这篇材料进行写作。

除此之外,当时作文考题里写明的一些要求,在今天看来或许极为“可笑”,例如:“字要写清楚、要用标点符号”、“卷面要整洁,不要写自造的简体字”、“内容必须切题,要联系思想,联系实际,避免空洞议论”。

高考在当时意味着什么?

从作文里,我们看出许多今昔殊异,但或许最大的不同,是当时整个社会对待高考的态度极为不同。虽说也是数万乃至十万考生未来前途的抉择,最终能够入学的也都是凤毛麟角的人物,但竞争氛围远远不如今日。

当时考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鲜少教育考生不怯场、冷静等等,而主要围绕“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要求来展开。能考上大学的,高高兴兴去上学,不能考上大学的同学,就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应该愉快地参加工作。全国性的舆论宣传单位,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等,也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放弃继续深造、在农村扎根工作的优秀典型,下乡知识青年邢燕子、董加耕等人都被捧到前台,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第五版通版报道董加耕自觉回乡参加劳动的事迹,在头版还配发长篇社论,指出“董加耕所走的道路,正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应该走的革命道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是有最广阔前途的革命运动”。也就是这样的背景中,一位高中生,就算在高考中落榜,他也并非无路可走,广阔天地正在等待他来改造。


竞争氛围的不同,从家长的反应也可见一斑。近年来,屡有新闻称,高考前有家长要求邻居不能深夜冲马桶,因为冲马桶的声音可能吓醒孩子;还有要求邻居不能使用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发出的辐射可能影响孩子;初夏的蛙鸣也有给孩子复习添乱的嫌疑,所以毒死了小区里的青蛙……至于高考当天的来回护送,伙食保障,更是不用提。但在1950、1960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做温室里的花朵”,反对“娇生惯养”的口号声中,除非极特殊情况,就算是独生子女,家长也不会护送孩子到考场。若有家长真的在公开场合对孩子表达如此贴心和爱护,那么孩子肯定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事随时迁,过往的故事仅也聊备一说,六十多年过去,一个青年都已成为年届耄耋的老人,更何况我们的高考、我们的家庭关系和我们的社会环境。

附:1952-1965年高考题一览

1952:记一件新人新事(占50分,满分100)

1953:记一个我所认识的革命干部(占60分,满分100)

1954: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报考理工农医者占70分,其余占60分,满分100)

1955: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占60分,满分100)

1956: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占50分,满分100)

1957:我的母亲(占50分,满分100)

1958: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占50分,满分100)

1959:记我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占50分,满分100)

1960:1.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2.大跃进中的新事物(任选一题,占100分,满分200分)

1961:1.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2.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了我(任选一题,占100分,满分200分)

1962:1.说不怕鬼;2.雨后(任选一题,占100分,满分200分)

1963:1.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2.“五一”(国际劳动节)日记(任选一题,占100分,满分200分)

1964: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1.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2.谈革命与学习(任选一题,占100分,满分200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05:39 , Processed in 0.0677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