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秀山先生的精神遗产——写在《叶秀山全集》出版之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7 10:0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秀山先生的精神遗产——写在《叶秀山全集》出版之时
尚杰

  叶秀山先生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批判精神体现在他学术思考的彻底性,他思考思想本身。他在哲学所工作了60年,从1956年到2016年,最后倒在了写字台上,那上面还有他当晚读柏格森时所记下的未完成的笔迹。

  60年,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他只思考思想本身,与其说这是毅力,不如说是对思想本身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没有兴趣的毅力不值得提倡,有思想兴趣的毅力是一种精神的奢侈,这种奢侈本身就是美的、高雅的品位,这就是叶秀山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思想特点

  这些精神遗产已经问世,201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叶秀山全集》12卷。叶先生60年的著述有以下的特点:

  虽然带有写作时代的烙印,但他的文字,始终朝向各个时期复杂而困难的学术前沿问题,德国古典哲学自不必说,这是他的思想大本营,但他的学术成就远不止此。20世纪80年代初,他出版了专著《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这在国内是开创性的。更值得赞叹的,还在于他1988年出版的研究现象学的专著《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这是新时期国内现象学研究领域最早的专著之一,着眼于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当时研究资料困乏,而现象学问题本身极其艰巨,叶先生看准了这个问题的前沿性,就已经预兆着他的成功,这是一部质量极高的著作,得益于他深厚的西方哲学基础,尤其在于他精通德国古典哲学,这是一次非常漂亮的学术转身,之后又有第二次重要转向:他从现象学研究中发现了当代法国哲学这块当代哲学绕不过去的“思想金矿”。

  从90年代初开始,他相继发表了以《意义世界的埋葬:评隐晦哲学家德里达》为标志的一系列相关领域的论文,福柯、列维纳斯……都是他关注的对象,他又是最早——我指的是他抓住关键人物和关键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度。例如,他评述福柯的《这不是一支烟斗》所引发的艺术—哲学—批判形而上学的复杂学理问题,我曾就此向他请教,我说福柯此文很难理解,叶先生加重语气:“非常难!”但他写得清楚明白、得心应手。我琢磨为什么?得出的答案是,在于叶先生以上的研究路径:古希腊哲学是“大基础”,德国古典哲学是“基础”,这两大基础在理路上扫清了理解现象学的“路障”,而对于德国现象学理解的深度,又决定了研究法国当代哲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就像盖一座学术高楼,基础越稳固,高层的思想风景越是清晰美丽。

  叶秀山先生深知“哲学体系”的时代到黑格尔已经终结了,但在他那里,按照他自觉发现哲学前沿问题的思路,无形中发掘出不同的哲学新问题,他是沿着问题走的,问题思考到哪个领域,就是那个领域里的哲学问题。于是,他的学术兴趣,又转向宗教与科学。他敏锐地发现,按照旧眼光这“势不两立”的两个领域之间,有着微妙的互生关系,这已经是一种“打通”。到了晚年,叶先生以他深厚的西方哲学基础,审视中国古代思想,自然而然会与专门研究“中哲史”的学者眼光不同,方法论上的差异使得他在阅读同样文献时,能发现古人思想所隐含着的别的线索,从中建立起另一种“因为—所以”关系。

  由于以上,不难理解叶先生极善于抓住哲学史上重要哲学家之间相互批判的“问题转化与演变的历史”,他用独到的汉语表达方式,转化晦涩的西方哲学概念术语。他的论文《论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哲学》,是他最重要的论文之一。他举重若轻,这篇万余字的文章逻辑线索非常严密,它对读者有很高的要求,只懂康德或海德格尔,都不行。

  叶先生是博览群书的学者,他嗜书如命,一本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叶先生是哲学家,因为如上所述,他善于打通不同哲学家、不同思想领域、不同时代的重大哲学问题之关系,他不是“照着说”,而是“接着说”。

书写特点

  叶先生的著述,除了以上的思想特点,有必要分析他的书写特点,也就是他的写作风格。很多学者都忽视了语言本身就已经在“沉默地”显露思想。我这里所谓风格问题,绝非只是修辞问题。当我们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时,我们不仅在表达一种通常人们都会认可的常识,而且在表达一种传统哲学认为理所当然的习惯看法。当我们质疑这种看法时,意味着哲学不仅用概念思维,而且要把概念还原为词语,这里的哲学变革意义在于:即使我们意向同一种观念的时候,用汉语(象形—表意文字)写哲学与西方语言(拼音文字)所传达的意思,是不同的。用学术语言说,语言载体在试图表达“含义”时并非透明的或直接的,因为要借助语言载体,而后者自身就在显露“意思”。换句话说,我这里加引号的“含义”其实是后者的“意思”,而在两者之间天然存在着差异。“表达什么”取决于“怎么表达”,汉字和拼音文字各是一种“怎么”,相互之间的鸿沟不可能完全填平。中国学者写“西方哲学”,已经在翻译,不可能是A=A的“同一性”翻译,而是创造性的(增加或减少原义)的书写过程,这是事实上的效果,与我们纯粹的理解初衷无关。

  叶先生独创了用汉语写哲学的个人风格:短句式,多引号,我们已经难以区分这是用汉语写“拼音文字”还是相反。由于他书写的是西方哲学思想,现成汉语词汇中缺乏“西哲”概念,这是中国学者表达“西哲”的最大困难之一,叶先生显然也遇到了这个无法绕过的表达困境,他的书写哲学的风格,就诞生于这种困境。他的写作“风格”并非出自他的刻意,而是他想清楚地用汉语表达“西哲”,就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他的“引号”有多重作用:第一,同样的词用汉语说出来(例如“存在”),往往是日常经验意义上的。用引号,意味着“西哲”的同一个词语的“非经验用法”。第二,用“引号”隔离出哲学的思考方式,与其说这里是意犹未尽的思想在发散,不如说叶先生在这里试图精确、清楚地表达。第三,由于以上的原因,引号里的汉语字眼,哲学味儿更浓,它是对汉语的“哲学改造”。

  我们都在用汉语写“西哲”,叶先生的书写风格与我们不同,是由于他的精神天性(每个人都有,但各不相同),它是一种私密的思想自由,甚至在发端上处于瞬间的无语言状态,只要它落实到笔端,语言表达形式就会自发的带有个人的精神密码。只有独创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显露具有鲜明特点的个人写作风格,而平庸的思考者,往往不具有创造风格的能力。

  那么,也可以说,叶秀山先生的汉语哲学书写中,含有很多有待于我们破译的思想密码。就是说,除了字面意思,还有暗含的别的意思,它隐藏在12卷《叶秀山全集》之中,这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作者:尚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2:02 , Processed in 0.0572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