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文怎样才能成为世界通用第二语言——李宇明教授在北语的演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12 10:4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文怎样才能成为世界通用第二语言——李宇明教授在北语的演讲
演讲人:李宇明 演讲地点: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名家讲坛” 演讲时间:2019年12月
  李宇明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会会长,中国辞书学会会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中国语言学会(2016年—2017年)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心理语言学、语言规划学等。著有《儿童语言的发展》《汉语量范畴研究》《语法研究录》《Language Planning in China》等,主编有《理论语言学教程》《语言学概论》《全球华语大词典》等。并在多种刊物上发表论文五百余篇。
图1 语言工具功能指标
图2 语言文化功能指标
图3 功能视角下的世界语言分类
推进中文成为世界公共产品
  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有一些公共产品,中文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公共产品。中国向世界传播中文,是中国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个公共产品;外国朋友学习中文,是要掌握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公共产品。
  中文是世界的什么公共产品?当前来看,中文很可能成为世界第二语言。中文在旅游、购物等场域的标牌上处在醒目位置,这不是个别现象。国际上很多机场、旅游场所和商贸中心的指示牌,都标写有中文,中文一般列在第三行。第一行一般是本国语言;第二行一般是国际通用语的地位,多是英文;第三行一般就是中文,第三行应当是国际第二大语言的位置。比如泰国素万那普国际机场、法国戴高乐国际机场。在有些地方,中文甚至排在第二行位置,如韩国仁川国际机场、澳大利亚墨尔本国际机场、新西兰奥克兰国际机场等。
  英文是世界多国的第一外语,也是世界第一通用语言;中文在多数国家语言景观中的位置表明,中文正在成为世界第二通用语言。我认为,世界只有一种通用语是不够的,也需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语言。
中文的外语角色
  外语对一个国家来说十分重要。国家开设某种外语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某种外语在这个国家所发挥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构成了“外语角色”。我曾在《海外汉语学习者低龄化的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外语角色的概念,并根据世界范围内外语学习和使用的情况,把外语角色分为六大类:
  1.外事外语。一般情况下,不管一个国家国力如何,总是有人来学习它的语言。这是为了满足外交的需求,有时还兼及学术研究需求。凡是作为国家官方语言的语言,都有成为“外事外语”的可能。
  2.领域外语。一个国家在某个方面比较突出,某个相关领域的人就会去学习它的语言。比如:学美声唱法的人要学习意大利文;对中医感兴趣的人要学习中文等。
  3.泛领域外语。一个国家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了快速发展,会有许多人来学习它的语言。此时的学习者一般还都是成年人,也可以称为“成人外语”。
  4.基础教育外语。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可以明显地有助于他国发展,其语言就会进入其他国家的基础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外语有六门:英文、日文、俄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
  5.重要外语。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综合国力居于世界前列,它的语言就会作为世界众多国家的重要外语,甚至是第一外语。
  6.第一语言。一个国家长期居于世界或某一地区的领先地位,一些外国人就可能将其语言作为儿童的第一语言。这是一种“超外语”,扮演着“准母语”角色。一种外语能成为准第一语言或第一语言,有特殊的历史渊源,一般源于军事占领或者军事殖民的特殊背景,现代社会已不大可能发生,也要避免发生这种情况。
  外语角色有三大特点:第一,不同的外语角色具有不同外语功能,外语功能有强弱之分。第二,不同的外语角色具有“迭代性”,即不同的外语角色可以共存,比如“外事外语”与“领域外语”可以共存,“基础教育外语”可以与“泛领域外语、领域外语、外事外语”共存。第三,外语充当什么角色,与“本土国”对“对象国”的影响力成正比。本土国是指某种语言的母国,对象国是把某种语言作为外语的国家。本土国对对象国的影响力,取决于本土国综合国力,也取决于对象国对本土国国力的感知。
  外国人学习中文,中文就是他们的外语。汉学传到西方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就20世纪以来的情况而论,中文首先是外事外语,也是领域外语。早年到中国来学习中文者,多是出于外交需求,或者来学习中国独有的领域学问,如中国语言文字、中国文学、中医、中国功夫、中国传统曲艺、中国古典哲学等。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现在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于1951年正式开课,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学习中文的人愈来愈多,学习的专业科目也逐渐超越中国传统学问,中文发展为“泛领域外语”。现在每年约有50万人来华学习,国外也开办各种中文教学,到2017年,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开始了中文教学。
  中文进入外国的基础教育,开始承担“基础教育外语”的角色,是从1955年韩国把汉语纳入基础教育开始的,但是一度进展缓慢,到2000年才有7个国家。到2010年增至17个国家,2014年31个国家,2017年67个国家。到2019年,汉语已经进入70个国家的基础教育体系。从数据上看,2014年是中文国际传播的一个关键年,总体上中文开始扮演“基础教育外语”的角色。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商务部2018的数据,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世界第二,吸引外资世界第二,对外投资世界第三。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促进中文的外语角色上梯级的重要因素。
  中文登上新的外语角色台阶,要认识到其重大意义:
  第一,全球中文学习者的低龄化。据估计,全球未成年人已经占到海外全体中文学习者的50%,一些国家甚至达到了60%。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了中文,无论学习成果如何,他们这一生将与中国产生某种联系,或来中国留学,或来中国旅游,或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成人学习外语是为了眼前利益,是为了工作;儿童学习是为了未来的利益,更多的是文化价值观的学习。而我们以前的教师、教材等,都是为成人准备的。这需要进行及时的战略调整。
  第二,中文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促进已经把中文列入基础教育外语的国家,进一步把中文置于主要外语的地位,特别是第二外语甚至第一外语的地位;促进其他国家把中文列入基础教育。
  第三,中文迈出了成为世界第二语言的重要一步。只有进入基础教育的外语,才有可能成为世界人民经常使用的语言。中文的下一步就是发展为“重要外语”。在世界语言生活里,中文已经具有成为第二大语言的发展趋势,中文国际教育为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增加中文的科技含量
  中文要成为世界的公共产品,特别是要成为世界第二语言,必须要有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中文必须负载有人类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第二,中文自身要高度的丰富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第三,要具有先进的中文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让外国人较快地学好中文,并且掌握了中文有助于获取先进的文化知识,得到各方面的“人生红利”。这里只谈中文的科技含量问题。
    (一)中文在世界三大索引中的地位
  目前世界有三大索引:“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和“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科学引文索引”(SCI)是规模最大的科研成果数据集,主要收录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专业期刊和论文集,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质、机械、机器人、计算机等106个学术方向。“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主要收录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期刊和论文集,涉及语言、社会、心理、地理、政治、区域研究、传播等25个学术方向;“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则涵盖艺术、哲学、文学、建筑、历史、神学等14个学术方向的专业期刊和论文集。
  饶高琦等青年学者,对这三大索引2010-2019这10年的语言文本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是:
  在自然科学(SCI)中,英文文本占了98.05%。这说明全世界最重要的科学成果都在用英语表达,全世界另外7000多种语言加起来还不到2%。科技领域内的“语言单一化”已经十分严重。从第二名的德文到第六名的葡萄牙文形成第二方阵,从排名第七的波兰文到排名十六的克罗地亚文,形成第三方阵。从科技文献上来看,最重要的语言不到20种。中文位居第四,但占比只有0.28%。
  社会科学领域(SSCI)中,英文仍然占第一位,占比为96.2%。德文、西班牙文、法文、葡萄牙文和俄文形成第二集团。从排名第七的捷克文到排名第二十的日文构成第三集团。中文名落第22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在艺术和人文学科领域(A&HCI)中,英文文本占75.3%,仍占第一。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俄文等形成第二集团。从排名第七的葡萄牙文到排名第十六的立陶宛文,形成第三集团。中文排第十位。
    (二)语言的“三世界”说
  语言的“三世界”说,是指语言能够帮助人类发现世界、为人类描绘世界、帮助人类适应世界。
  当今,只有前沿科学家(包括人文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才能发现新的世界,这些科学家研究科学时所使用的语言,研究成果发表所使用的语言,就是帮助人类发现新世界的语言。现在看来,帮助人类发现新世界的语言,也就是三大数据库最常用的那20来种语言。人类的每种语言都在描绘世界图景,但是只有帮助人类发现新世界的语言,才有资格首先描绘新的世界图景,其他语言要么是保存旧日世界的图景,要么是通过翻译获得世界新图景,但是这种图景“译绘”,时间会“延迟”,图景也可能失真。每种语言都能帮助人适应世界,但是只有那些帮助人类发现新世界、为人类“首绘”世界图景的语言,才能帮助更多人更好地适应世界。
  英文是全世界的公共产品,是发现新世界、描绘世界、帮助人适应世界最重要的语言。对英语要有一个客观的态度,英文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语言,但也不完全属于这些国家,而是世界的公共产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文化产品。
  在世界语言生活中,中文也愈发重要起来,很有可能成为第二大语言。在国际教育领域,中文已经扮演基础教育外语的角色。但在世界三大科技索引库中,中文基本上处在第二方阵,自然科学领域中文排第4名,艺术人文领域中文排第10名,但在社会科学领域落于20名之外。如果不采取措施,尽快增加中文文本的科技含量,在争取国际科技话语权的同时,争取中文的国际科技话语权,中文就很难成为世界公共产品,中文的国际教育也不可能具有持续发展的力量。
  (三)增加中文的国际知识供给
  争取中文的国际科技话语权,需要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更需要有合适的科学评价制度。当前我国的科技评价标准,特别器重在外文刊物上发表论文,而相对轻视中文期刊。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英文为98.05%,但进一步分析会发现,这98%多的成就,美国学者的贡献率是28%,是最高的;中国学者的贡献率是17%,仅次于美国。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为英文的国际知识供给作出了大贡献,但是并没有为中文的国际知识供给作出同样的贡献。
  2018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其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中,统计了世界上14个论文产出大国SCI论文的流入和流出情况。将各国所拥有的SCI期刊数以及期刊本国作者所发表的论文做对比,发现只有荷兰、英国、美国3个国家属于“论文流入”国,其他11个国家都属于“论文流出”国,中国是这11个国家中论文流出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争取“两个话语权”(在争取国际科技话语权的同时,争取中文的国际科技话语权)是需要智慧的。比如,可以试验“中文首发”或“中外文并发”的制度,重要科技成果应先在国内中文刊物上发表,之后或同时在外文期刊上发表。要鼓励教授、研究员、博士生等科研人员“两条腿”走路,既用外文发表成果,也用中文发表成果。甚至也要鼓励国际学者用中文发表科技成果,特别是中国领先的学术领域。2019年12月26日,著名国际医学期刊THE LANCET(中文也称《柳叶刀》)在官网上,以中文的形式发表了中国学者的文章,这或许是一个信号。
  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不是一句口号,它关乎科学发现能否及时地转化为中国生产力,最终也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中文的国际知识供给。
全面增强中文的功能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最为重要的承载者、阐释者和建构者;语言还像是民族的图腾,常常具有承载民族认同、民族情感的作用。
  语言的定义有百余种,语言的功能也有很多,有工具功能、思维功能、文化功能等。但是衡量语言功能的指标,必须可以方便观察,方便获取数据。下面,我们从工具功能、文化功能两个方面来建立衡量语言功能的指标体系。
    (一)工具功能指标:5+1
  语言的工具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域、沟通力上,其评价指标可采用A-F六个指标,其中F为参考项(图1)。
  A.母语人口。母语是与民族属性相关联的概念,一般人的母语都是第一语言,特殊情况下是第二语言。语言得以传承,基本的交际功能得以发挥,首先依赖母语和母语人。母语人口是一个语言的底盘,是工具功能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
  B.第二语言人口。二语人口数量是语言传播力的最为重要的表现。语言学习是个“势利眼”,作为第二语言使用人口越多的语言,人们越去争相学习,这种语言的第二语言使用人口就会飞速增长。
  C.官方语言。“官方语言”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国家层面的国语和官方语言,也包括国家内部的“地方”和国际组织使用的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等。充当官方语言的语言,是语言地位规划的结果,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能够在一定法律、规章的维护下在一定的范围内稳定地发挥交际作用,应成为语言功能的一个评价指标。
  D.文字类型。在当今主要的文字系统中,拉丁字母的使用区域是最广的,其次是基里尔字母,再次是阿拉伯字母,第四是汉字。当今,使用拉丁字母的语言在国际传播和计算机键盘上是占优势的。
  E.网民数量及互联网文本量。互联网构筑了人类一个新的活动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快速发展,新词语、新文体、新的传播方式不断产生,并正在对现实空间的语言生活起到引领作用。互联网语言传播力越来越显著,迅速成长为语言功能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F.语言的经济实力。当今的语言传播背后几乎都有经济因素的推力。经济本来是语言工具功能的间接参项,但就某种意义而言,当今世界语言格局几乎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附属产物,每种语言的地位及其工具功能的强弱,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地位密切相关。
    (二)文化功能指标:3+2
  语言的文化职能,可以从三个基本指标和两个参考项来衡量(图2)。
  G.书面语的有无。根据“民族语言志”网的统计,在当代世界7000来种语言中,只有约53%的语言有书面文本。
  H.文献量。有些民族也有书面语,但是没有多少人用这种书面语写作且发表成果。文献量的多少决定这个国家是不是语言强国。
  I.翻译量。文献翻译是跨语言发生文化影响的活动,是文献声望的一种表现,也是语言文化功能的一种重要表现。
  J.突出领域。如果要学习地理,必须学德文;学航空航天知识,必须学英文和俄文。一个民族在哪个领域贡献最多,哪方面的文献会被翻译得最多。
  K.名人/名物。名人(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老子等),名物(如人类文化遗产等),对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的提升作用是强大的。
  (三)世界语言的功能分类
  根据衡量语言功能的“8+3”指标体系,可以把世界的语言分成图3所示的六大方阵:
  第一方阵是功能最为强大的“全球通用语”。当前只有英文具备这一功能。
  第二方阵是“国际和地区通用语”。这类语言在国际社会或某一地区通用,数量有20来种。具体哪20来种,还需要通过多个指标、多种数据确定。但这20来种语言是国家必备的语言能力。中文在这个方阵中排前几名。
  第三方阵是所有具有国家官方语言身份的语言,包括国语、国家官方语言等,当然需要除去第一、第二方阵的语言。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官方语言大约有100多种。
  第四方阵是地方的官方语言。如英国除了英文之外,威尔士、苏格兰的语言;我国的地方重要语言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彝族、壮族等民族语言,还有粤方言、客家方言、闽南方言、吴方言等。前四个方阵的语言大约有200种左右。
  第五方阵是除去前四个方阵的“其他小语种”。数量较大,远离功能高地,容易进入濒危状态。
  第六方阵是“文化语言”,比如古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古叙利亚文、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甲骨文等。这是为语言、文字的特殊文化价值而特意设计的,使用的是另外的评价标准。
  了解这一分类,就具有了世界语言的总体格局。一个国家的外语教育规划,应当依此为参考;一个国家的语言能力提升,应当以此为依据。
    (四)增强中文功能的八大方略
  中文的语言功能,应当根据衡量语言功能的“8+3”指标体系全面提升。概括起来有八个方面。
  一、加强海外华人的认同,保持中文的母语人口。
  100多年前,华人到了南洋、欧美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现在,新华人的足迹更是遍及世界各地。这些华人的母语传统上称为华语/华文,也属中文。要特别重视华语文教育,将其纳入中文国际教育的领域。
  二、加强国际教育,扩大中文的第二语言人口。
  中文母语人口世界第一,但是第二语言人口还不是最多的。二语人口最多的是英文,其次是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这是中文亟待提升的方面。
  三、努力扩大中文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中文是联合国和许多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但是其真正的功能还需要提升。截至2018年,国际组织约有6.2万个,中文在这些组织中的作用还较为有限。增强中文在国际组织中的语言地位和实际发挥作用,是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越来重要;在许多国际组织中,所交会费所占比重靠前,国际公务员也越来越多;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组织也逐渐有了一些。此种情况下,扩大汉语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是具备条件的。第一,在汉语已经成为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际组织中,要尽量发挥汉语的工作价值,巩固乃至扩大汉语在此类国际组织中的作用;第二,在其他国际组织中,要根据语言多样化的原则,争取汉语的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地位;第三,在筹建的国际组织中,特别是中国主导或研究中国问题为主的国际组织中,要重视设置汉语为官方语言或工作语言的意义。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汉语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不断巩固,作用不断扩大。
  四、打造科技、文化精品,加强中文文献的声望。
  努力发展科学和教育,创造出领先于人的精神产品,发明出惠及人类的技术产品,并用中文作为成果报告载体,增加中文文本的科技、文化含量,增强中文文献声望。
  五、重视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扩大网络高质量文本数量。
  中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有7亿网民。中国的网络文本也是世界第二,仅次于英文,比第三名的西班牙文高出一倍多。但是,中文的网络文本质量还不够高,对世界舆论的影响还比较有限。中国庞大的网民群体,应能通过网络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网络来描绘世界图景。未来世界的贡献与竞争,可能不在现实空间,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
  六、加大翻译的力度,重视中文文献的译出,也不要忽视外文文献译入。
  要加强中文的译入,应将世界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及时译为汉语,“向中国讲好世界故事”。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集成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基础上的,不能造成中国与世界的文化隔膜。不能只是译入英文文献,应当重视从世界第一、第二方阵的20来种语言的译入问题。同时,更要科学地、有成效地组织译出,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译入是过去翻译的常态,而译出是翻译的新走向,需要科学探索,用心尝试,积累经验,形成模式。
  七、利用中华名人名物,增加中文的文化含量。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古代的名人、名物、思想观念等,用得好可以增加中文的“文化含量”,增加中文的文化声望。中国的科技、教育也在发展,新成果、新名人、新思想会不断产出,更易转化为 “语言之力”。
  八、发展经济,增加中文的经济实力。
  语言能够传播到新的地区和其他文化中,具有跨国的交际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不取决于语言历史的悠久或是结构的美妙,而是取决于语言背后的综合国力。不同时代,综合国力的形成因素会有不同,今天决定综合国力的是经济实力和科教文化。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以地区计算的。若以语言经济体计算,中文经济体的实力比中国经济体的实力还要大。近些年,中国和世界学者一起提出了“大华语”的概念,把“大华语”定义为以普通话/国语为基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仔细斟酌,“大华语”不仅是语言概念,也是“大华语地区”的概念,是大华语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综合实力的概念。只有当经济发展好了,只有中文背后的综合力量强大了,中文才更有资格成为世界的公共产品。
  中文国际教育是国人关注的时代课题,不能只关注有多少外国人在学中文,要关注中文外语角色发生的重大变化,更要关注多少外国人在用中文、在怎样用中文。在中文使用的过程中,要逐渐增强中文的国际功能,使其成为世界重要公共产品,成为世界通用的第二语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4:59 , Processed in 0.06896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