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薛法根: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1 12:1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薛法根: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

——小说《爱之链》教学后感

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既要正确的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变“讲课文”为“学语言”

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讲课文的教学怪圈,真正将重心转移到语言文字上来。“聚焦语言形式,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乃至掂量语言的轻与重,估摸语言的刚与柔。”(郑逸农语)

《爱之链》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学生一读就懂,并不复杂。如果还要在思想内容上花时间,所讲的必定是学生已懂的,无疑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而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却仍然需要教师的教学指导。如生词的默写与书写,故事情节的概述,环境描写等,学生处于似懂但未必真懂、似会但未必真会的状态,所以需要专门的训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去练。在训练中看得到学生的发展,就是最有效的教学。

二是变“读课文”为“学阅读”

改变从头读到尾的低水平重复状态,真正将精力集中到教会学生阅读上来。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该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如教学《爱之链》,就要教学生了解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读小说,就是要把握人物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把握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情节,就是要关注环境的变化,这仅仅是一般的小说阅读。《爱之链》这篇小小说在结构上还有一大特点:“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种种意外及巧合构成了小说的情感魅力。教学这篇小说,就是要在这些学生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打开小说世界的大门,领略小说的无限风光,从而逐渐学会阅读小说,进而爱上小说阅读。如果把这篇小说当成一般的记叙文来教,难免会误导学生将虚构的故事当成真人真事来理解,从而陷入小说阅读的误区,消解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性。

有人觉得在小学阶段讲诸如“人物、情节、环境、意外、巧合、暗示、衬托”等名词术语,是否过于偏重阅读知识,与课程标准中要淡化语文知识的思想背道而驰?

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过于追求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并不是不要语文知识的教学。假使数学教学中没有了诸如“圆心、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体积”等名词术语,学生如何认识圆,如何测量圆?同样道理,不讲小说的这些基本的入门概念和名词术语,学生怎么能了解小说,进而学会阅读小说?只要适合学生阅读需要的,且为学生所理解与运用的,我们当讲则讲,讲必讲好。那种读来读去,就是读不出滋味,或者读出了滋味却仍然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不是理想的阅读教学。适当的理性知识,可以将感性体验借助这些名词术语,说得更加透彻一些,也促使学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让人达到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学习新境界。

三是变“悟课文”为“学表达”

好的文章往往蕴含着表达的方法与艺术,阅读教学并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加贴切、更加具有表现力。这样,阅读教学就为作文教学作了极好的铺垫,作文教学其实从阅读中就开始了。我一直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寻找并创设读写结合点,让学生适时动动笔。

《爱之链》中的环境描写具有衬托人物心情,凸显主题的作用。而恰恰在结尾处留下了一个环境描写的空白,引导学生借鉴前文的写法,根据结尾处的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景物,作适当的描写,既锻炼表达能力,又加深对小说主题的领悟,可谓一举多得。从学生的即兴练笔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模仿中的创造力。教学,正是为了学生时时有这样语言潜能的迸发!

《爱之链》这个教学实录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其中一些教学环节体现了个人的教学特色,有人称之为教学艺术,具有不可模仿性,也不具有普适性。作为教师观课议课,须透过这些个性化的教学场景,触摸到语文教学的本真规律,准确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教学策略与课堂组织方法,从而能学以致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39 , Processed in 0.0645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