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永健:日本人的艺术化生活是如何营造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9-4 16:2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永健:日本人的艺术化生活是如何营造的?

[日期:2020-04-23]
来源:文旅中国  作者:王永健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国家的代价很大,损失很大。但是来自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援助也让我们暖心,邻国日本、韩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无偿捐赠大量的口罩和防护服。当然,不仅有暖心的物资,还有暖心的文字,日本捐助的医疗物资上贴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词条,上句来自隋唐时期日本著名的政治家长屋亲王所作的一首诗,下句来自中国古代的典籍《左传》,优雅地表达了对中国朋友的情谊。如此风雅的词句,如此诗意的语言表达,哪怕疫情是多么的可怕,具有灾难性的,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谊,用一种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我的心思是什么。其实这种传统是中国古人的表达方式,纵然今天在我们的文字和口语表达中已很少能够看到这种表达方式。但是却被日本继承过去,现在又回传给我们,让我们反而觉得眼前一亮,让我们觉得这是多么具有艺术性的表达。由此展开,我想谈一谈日本人的艺术化生活这个话题。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受日本基金会邀请,我赴日本关西学院大学,与著名社会学家荻野昌弘教授一起,合作开展“艺术介入日本社区营造”的项目研究,期间我走访了很多日本的城市和乡村社区,对日本社会、民众生活形成了一些感受,正好借机来谈一下。

善于学习与精致化

日本是一个极其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唐代前往大唐的一批批遣唐使开始,他们前赴后继地学习强势的中华文化。如果一个民族能够下定决心去学习他族的强势文化,它的学习态度一定是虔诚而恭敬的,学习精神一定是能够吃苦耐劳的,学习动机一定是追求精益求精的。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们如痴如醉,俯首学习。这是历史,以致于今天日本人做事也是追求极致的精神,也是来自历史的传承。日本的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让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并存下来。中国传统的插花、闻香、书法、饮茶传至日本发展成为花道、香道、书道和茶道,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有所创新。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我志在富民,这是不错的,但仅仅是富,还够不够?其实人是不会满足于吃饱穿暖的。人要安居乐业,这里的安乐就是高一个层次的追求,而这个追求要有一个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吃饱穿暖就达不到这一点,就接触不到这最高一层。文化的高层次应该是艺术的层次,这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但再进一步我就说不出来了,因为我自己在这方面的感觉也没有达到很深的程度。我所致力的还只是要帮助老百姓们吃饱穿暖,不要让他们饥了寒了,这一点我可以体会得到。但再高一层次的要求,也就是美好的生活,这是高层次的超过一般的物质的生活,也是人类今后前进的方向,我就说不清楚了。但我能感觉得到,所以要把它讲出来,而且把它抓住,尽力推动人类的文化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也就是向艺术的境界发展。”日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人均GDP全球名列前茅,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按照费先生所言,他们已经开始追求艺术化的生活境界。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拥抱艺术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就是去追求一种美好而精致的生活,并且是让艺术为美好生活服务这样一种态度。可以说,日本人在生活总是在践行生活美学理念,从一日三餐,家居装饰,到建筑、工业产品设计,都是极尽用心,力图做到极致。比如作为工业产品的电饭煲,一直是到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较为青睐的带回中国的商品。一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电饭煲如此受宠?有一次,我到大阪梅田地区最大的电器城友道八喜去买东西,特意到了卖电饭煲的专柜,很多中国游客在挑选电饭煲,我很认真的去研究这些电饭煲,客观而言,从外形设计来说,这些电饭煲确实很有特点,有各种造型的设计,有圆的,有方的,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面板,摸上去颇有质感,摆在橱柜上也是一种美感享受。从实际功能而言,日本的电饭煲科技含量颇高,已经把不同的米与多少水融合,烧到什么火候大米的口感最好研究清楚,操作面板上很清楚,也比较容易上手。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将米煮熟的问题,而是更进一步到了如何可以更好地激发米香,适合人们的味蕾的程度,这是日本人的精致。

工匠精神——艺术之维的追求

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先后五次造访日本,他十分赞赏日本的工匠与工匠精神,宁可牺牲掉参观博物馆和神社的机会,也要与日本的工匠好好聊一聊。他认为日本的匠人工作,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的具体体现,就好像某些能剧推崇日常家务,并赋予它们诗意的价值一样。可以说,任何事,做到极致就成为了艺术,日本的工匠恰恰就是这种性格。

我在京都遇到一位做刀的老艺人,有70岁左右,穿着传统的日式和服,操守着祖辈传承下来的制刀工艺,到他已是第十代。摊位上摆放着内阁府颁发的奖章,看得出老艺人对这个奖章非常爱护和重视,专门用一个相框装裱起来,摆放在摊位的显著位置上,这是对他家族传承和手艺的肯定。我与老艺人攀谈了一会,并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我买一把刺身刀回中国使用,用的时间久刀刃不锋利了应该如何处理?老艺人答道:你最好带回日本来磨刀,因为磨制这样一把刺身刀需要三种磨刀石交替进行,这三种磨刀石的硬度和性能不同,使用的先后顺序有别,操作不当会有损刀刃。言语之间流露着他对这门手艺的敬畏、专业与热爱。我站在旁边观察他的磨刀过程,中间不断停下来用拇指轻轻地去测试刀刃的锋利度,以决定用多大的力度去继续磨制。这正是日本的工匠精神,每把刀都富含老艺人对外观造型与刀刃锋利的极致追求,我想这已经走向了艺术之维。


艺术进入日常生活

日本有句俗语叫:“物的八分目”,说的是生活中对物质的满足降至八成,将扩张的欲望调整至合适的状态,是恰到好处的,能够得到更多的愉悦,日常生活中的日本人也是奉行这种生活境界。日本人在生活中会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因为岛国资源毕竟有限,但是他们却会追求好的东西,正所谓“宁吃仙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比如说我们在日本的超市中你会发现,苹果、草莓、梨子这些水果,甚至西红柿、黄瓜这些蔬菜之类,没有“歪瓜裂枣”那种,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当然,价格也是不菲,均是论个来卖。可以看得出日本人很注重细节,追求精致。在生活中追求美,这就涉及到艺术的概念、艺术的本质问题。到底什么是艺术?我们所谓的艺术,其实是一种狭义的艺术,美术馆、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作、雕塑才是艺术吗?我想并不其然,除了美的艺术,还有生活中的艺术。就像刚刚所举的电饭煲这件工业产品,从它的实用功能到外表设计,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器物之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甚至有时候我们会脱口而出,这简直是一件艺术品,这是一个大的艺术的概念,一种更宽泛的概念。

我租住在日本人居住的社区,周边都是日本称为“一户建”式的建筑,面积不大,有点像国内的小别墅。但不同的是每一栋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什么样的建筑,你总会发现他们是很用心的去点缀装饰生活的环境。尽管庭院中的地面空间有限,但是他们会在院子里种上各种树木和花草,建造一个园林小景,这些树木和花草并不会任其疯狂生长,而是会定期请技师来上门修剪,所以你看到的松树都是有造型的,除了有技师的发挥,更多的是遵从主人的审美意愿。而且每家每户门口的墙壁上,都会写上主人的名字,我想这代表的是一家人的脸面,当然要追求艺术化的营造。

日本人对艺术化生活的追求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从方方面面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比如日本人的餐具是非常讲究的,汤品、蒸品用漆器,不同的食材用不同造型的盘子。食物盛到盘子里也是要摆出造型的,不仅讲究口感,还要讲究观感。甚至有一些料理店会在店门口的招牌上写着“创作菜”,代表着厨师在烹饪的过程中是带有创作之心的,追求艺术家的气质,这是何等的一种心境?难道不正是一种艺术化生活的追求吗?记得有一次荻野教授邀请我们一家去他家做客,他的太太为我们做了传统的日式料理。如果只是满足于吃饱,那盛一个盘子吃就好了。但是,荻野太太却将每一道菜做成了艺术品,不同颜色的鱼肉刺身摆放的颇有造型美感,搭配着刨的纤细的萝卜丝、大叶和辣根;海鲜例汤盛放在精致的漆器碗中,而且还放在一个木质的托盘中,碗的旁边放着一把漆器汤勺。正可谓美食配美器,这不仅实在享受美食,也是在享受艺术,着实让人流连。

再说说日本的大妈,不化妆是绝对不会出门的,他们认为不化妆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路上遇到的所有人的不尊重。徜徉于城市的街头,会经常遇到日本大妈,因为日本大妈是非常忙的,他们几乎没有去帮孩子照顾孙子或外孙的义务,退休之后的生活属于自己,基本上天天都有活动安排。上午去学习茶道、花道,中午跟朋友聚个餐,然后下午再去博物馆或者美术馆看个展览。这些大妈的共同特点是画着淡淡的妆,穿着素雅的衣衫,手里一定会挎一个跟衣服造型设计、颜色搭配的包包,很是优雅的闲庭信步。这难道不是日本大妈对自我艺术人生的塑造,对艺术化生活的追求吗?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慢也会出现一个对于文化艺术精神文化消费领域的高需求浪潮。精神文化消费是国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衡量指标,对实现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也是必然,注重消费的文化性、符号性和体验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性趋势。日本作为我们的邻邦,他们积累的成绩与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2:51 , Processed in 0.11470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