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研究》:探寻小说中的大学精神品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27 11:5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研究》:探寻小说中的大学精神品格
  在百年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大学叙事是其重要内容。从最早的新文学白话小说《一日》,到“五四”时期的《海滨故人》、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生日记》、40年代的《围城》《未央歌》,再到50年代的《青春之歌》、写作时间从80年代至新世纪跨越30多年的《野葫芦引》(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以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应物兄》,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大学叙事的文学史轨迹。但长时间以来学术界是将其置于知识分子叙事谱系中进行考察,或者是对某些作品进行阐述,没有将其单独提炼出来进行系统研究。李洪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10月出版)则进行了富有探索性的尝试。
  这部论著以较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对百年新文学的大学叙事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理论探寻。全书主要包括文化启蒙、革命救亡、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历史时期的大学叙事内容。作者不仅仅对各个时期的有关作品进行钩沉与讨论,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那被忽略的大学叙事脉络,还有效地结合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探析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轨迹,反思中国大学文化精神。
  作者还从老舍、沈从文、宗璞、陈世旭等作家的大学叙事入手,进行详尽的个案考察,呈现他们不同的叙事形态与精神指向,对各自的叙事特征进行了艺术提炼。老舍在作品中用幽默讽刺的笔墨,揭示了各类学院知识分子的流浪生存状态和身陷迷途的精神状态,他是在借学院人物故事完成国民性批判。沈从文则是从世俗、乡土的视角打量大学校园,观照大学人物,他的作品不是从大学本身出发,而是基于人性的考量。宗璞的大学叙事有着优雅的气质和古典韵味,彰显出浓郁的学院气质。陈世旭则通过作品执着地探寻市场经济背景下学院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精神谱系。通过李洪华的精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百年新文学中大学叙事形态的“众声喧哗”与大学叙事艺术的“百花争艳”,这既可以有效改变诸如“大学叙事数量不多,很难进入文学史视野”之类的学术判断,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在阐释大学叙事“复杂性”文化内涵的背后,那种构建大学叙事文学史的学术追求。
  在中国百年新文学史上,大学叙事是伴随着新文学同时起步的,那些最初从事白话文小说创作的新文学作家,几乎都是大学叙事的实践者。百年后的今天,大学叙事依然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被“知识分子叙事”所笼罩等原因,大学叙事的系统性与独特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部论著把“大学叙事”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置于文学史视野下,第一次全面梳理了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的发展演变和思想艺术形态,探究大学叙事的基本脉络和叙事特征,并由此形成20世纪以来中国大学叙事研究的整体框架。同时,作者从历史、文化与美学融合的角度,把大学叙事置于20世纪文化史和思想史视域中,梳理大学叙事的历史脉络,分析大学书写的叙事特征,探讨大学叙事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文学的研究空间。
  20世纪大学叙事生动描写了各个历史时期学院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品格,集中表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大学叙事蕴含着创作主体对大学精神、文化的反思与重构,指向大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作者以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坚实的理论素养,带领我们观照中国现代大学的历史变迁,这对于提升大学的精神内涵、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作者:明飞龙,系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00 , Processed in 0.0559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