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文字关乎全部社会生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29 09:3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言文字关乎全部社会生活
发布时间:2015/7/15

    语言是民族和国家的标志,语言文字之于人类、之于民族、之于国家、之于社会,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由于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要素,是日常交际的工具,因此人们对于有些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问题往往习焉不察,见怪不怪。

  语言是民族和国家的标志,语言文字之于人类、之于民族、之于国家、之于社会,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由于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要素,是日常交际的工具,因此人们对于有些语言文字使用中的问题往往习焉不察,见怪不怪。比如吵架时骂个“我去”这样的脏词,文章中写个“艹根”这样的新字,发短信来个“欧了”这样的怪词,拍广告造个“咳不容缓”这样的词语,说汉语时夹上“out了”这样的外语,说句“亲,哦”成了“某某体”,还有人造出“人艰不拆”之类的新成语。确实,与“汉语走向世界”的大趋势相比,这些语言文字问题似乎无足轻重、无伤大雅。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常常引用一句古语“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其实也完全可以用来看待语言文字的这些小问题。上面说的这些语言文字现象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也都不是“小事”!

  最近台湾有位语文老师认为有些汉语的语句得了“语言癌”,这或许言过其实。但对相关问题,“早发现、早治疗”还是有必要的。比如汉语和外语混用、“杂交”现象。钱锺书小说《围城》中就描写过一个“张先生”的说话腔调:“我有hunch,看见一件东西,忽然what d’ you call灵机一动,买来准OK。我常对他们说,不要用假货来fool我,我姓张的不是sucker。”近年来社会上像张先生这样说话的情况似乎愈演愈烈,不少人都喜欢在说话和写文章中夹杂着使用外文单词。

  再如新造词语问题。从语言的发展演变看,出现新词语、新词义一点也不奇怪。但目前有些词语却是为了“立异”而故意“标新”。比如“我”叫“偶”,“提意见”叫“拍砖”,“喜欢”叫“稀饭”,“睡觉”叫“水饺”,“同学”叫“童鞋”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干脆用字母、数字、标点等符号来代替汉字。如果这些都算是“汉语”,那汉语的词语可真是无奇不有了。

 还比如乱造词语问题。一种是“重复造词”,即原有特定词语又造个新词。比如吃饭“结账”,现在说“买单(埋单)”;原来说“照片”,现在则变成“写真”。再一种是“简缩造词”也有点过头了。比如“一本(大学本科第一批录取)、麻小(麻辣小龙虾)、个唱(个人演唱会)”等。还有一种是广告中常见的“改变搭配”。如“随心所浴(热水器)、百衣百顺(电熨斗)、骑乐无穷(自行车)”等,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就是所谓特殊文体问题。这几年出现了“咆哮体、淘宝体、凡客体、羊羔体、甄嬛体”等几十种所谓“文体”。这些特殊语句甚至还大模大样地进入了公共场合和正式文本中。据说某单位招聘通告中就有“亲,你大学毕业有木有?你驾驶执照有木有?”其他如大学录取通知书、城管通告、法院传票等都有用这些特殊语句的。可见其虽然怪异,但也颇有市场。

  不可否认,虽然上面这些现象能大行其道,必然有其产生、存在和应用的理由,而且求新求变是语言发展和应用的必然趋势,有些新词语和新用法也并非都面目可憎,但毕竟前面举的那些例子还是应引起足够的警惕。我们认为,必须在学校教学中要求青少年“好好说话”,也要在媒体宣传上限制这种“卖弄噱头”。事实上现在政府有关部门已经规定在正式场合不能汉外混用,不能乱改成语,也不能随意减缩词语和新造词语等。其实,语言文字形式的好坏,语言文字用法的取舍,“公道自在人心”。如果实践证明有些新词语或新格式更有魅力或更有好处,能为我们的语言文字生活“添彩”,那当然就会有生命力。

  文字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近期社会上关于汉字的“热点”问题有不少,且都很值得讨论。

  比如要不要学习汉字的繁体字的问题。前几年21名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会上提出了“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有学者跟着提出“写简识繁”的建议,甚至有一些人还提出“废除简化字”的主张。相当一部分学者和民众支持学习繁体字,其理由估计不外以下几点:一是为了继承中华文化传统;二是便于学习中国古代文献;三是能够欣赏汉字构造和书写艺术。这跟日本、韩国虽然已基本不使用汉字,但仍然鼓励一些人学习和使用汉字差不多。但从大趋势讲,在中国大陆继续实行简化字,不但有法律依据,也是不可逆转的改革成果。

  再如汉语中要不要使用外文字母字词问题。据说因为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了239个“NBA”这样的字母字词,于是有学者联名向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委提出异议,说这是对汉语和汉字的严重破坏,将危及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安全。这之前教育部也曾公开表态反对将外文字母用于汉语,广电总局更是发过通知要求电视台禁用英文缩写词(后来中央电视台就将“NBA”改称“美职篮”,“GDP”改称“国内生产总值”)。当然也有学者支持词典收录字母字词,举出例证是字母字词进入汉语由来已久,最早1903年《新尔雅》收录“X光”,1965年《辞海》收录49个字母字词。而且事实上很多词语,例如“A型血、H股、DNA、PM2.5、U盘、H5N7病毒”等,不用外文字母字词还确实不行;更何况数学也用ABC,化学也用外文符号,阿拉伯数字和标点符号也是外来的,包括中央电视台台标“CCTV”就没有改。汉外混用确实是一种需要纠正的现象,但很多人愿意用和喜欢说,且在一些正式文件和新闻报道中也难以完全避免,所以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事,而需要综合考虑文字的规范要求和社会的使用情况。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宣传或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至少应要求正式媒体上尽量不混用包括字母字词在内的外语字词;另一方面对非用不可的专业外文字词也要减少到最低限度,并逐步选择恰当的汉语字词来取代。至于词典作为“附录”收录一些必要的字母字词,这只是为读者提供释义的方便,并不等于就在鼓励使用字母字词,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最近读到赵世举教授主编的《语言与国家》一书(商务印书馆、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这本书从国家高度,从语言与安全、语言与经济、语言与科技、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讨论了语言文字的重要问题。我觉得,这本书不但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将为国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建设的顶层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而且也很“接地气”,是一本有益的普及读物,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有重要作用,也将进一步推动全社会都来关注语言文字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高校2011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7 02:50 , Processed in 0.0699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