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立文:中国哲学的创新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0 14:1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立文:中国哲学的创新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国哲学伴随中华文明史一路走来,虽为道屡迁,变动不居,刚柔相易,但由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而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后学不断继承和发展先哲们的哲学智慧,在智能创新中进一步展现中国性质、风格、气魄和神韵。中国哲学必将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1 中国哲学的创新
  爱智求是,天高地迥。海色澄清,静虑忧思。中国哲学智能创新是哲学的生命线,是哲学发展的动力源,是哲学繁荣的必由之径。中国哲学创新必须破除二蔽:
  一是哲学在中国抑或中国的哲学。有一种说法宣称:中国原来没有哲学,哲学是西方输入的,故有说哲学在中国,不是原创的。这一说法显然有失偏颇。若哲学为爱智慧,是对智慧的追求,那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公元前800—200年的轴心时代,中国哲学、希腊哲学、印度哲学、希伯来哲学是各自发展进步的。中国先秦的儒、道、墨、兵、名各家,足堪与古希腊哲学媲美。陈黻宸率先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他认为若哲学是为爱智求真理,那么“赢海中通,欧学东渐,物质文明,让彼先觉,形而上学,宁惟我后……谓爱谓智。按《尔雅》云:‘哲,智也。’杨子(雄)云:《方言》亦曰:‘哲’智也”。《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虽物质文明西方先觉,然形而上学,却在中华之后。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形而上学就逐渐开始了“爱”与“智”的二元分裂运动,亦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神学有“爱”而无“智”,虔诚信仰上帝,以至达到痴迷的状态;哲学有“智”而无爱,抽象推演“逻辑”,几乎接近冷酷无情的程度。康德在实践领域,仍然推崇概念思维,轻视情感想象。康德本人过着像机械钟表一样刻板的世俗生活,以道德力量约束激情,以理性概念融解想象,其异化式的人格,正是无诗情画意的古典形而上学的真实写照。
  二是从黑格尔到德里达,不少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黑格尔认为“东方的思想必须排除在哲学史之外”“这里找不到哲学知识”,因为这里没有意志的自由;而哲学是“理智的形而上学”,它与自由同在。中国的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开放的、包容的、自由的。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自由论辩,相互切磋。汉唐时,儒、道、玄、佛相互论争,既有道教与佛教互辩互学,又有玄佛的互鉴互用,无论是“六家七宗”,抑或是佛教各宗派之间自由辩论,都相继不断。宋元明清时,哲学家出入佛道,融突和合儒释道三教,既不离不杂,又互批互渗,出现五彩缤纷、百家齐鸣的自由思想井喷景象。既有规模达千人的各种讲论,亦有小规模学术讨论会(如鹅湖之会),各种哲学观点沟通、交流频繁,主体意志并没有受到限制,反而得到自由发挥和智能创新。中华民族的爱智的和合生生道体与自由同在。因此,“这里没有意志的自由”只是西方哲学家的偏见、误解。
  唯有解除此两种论调,以中国文化的自信、哲学的自信,清除中国哲学创新道路上的遮蔽,才能出新知,立新意,创新学。
2 中国哲学如何创新
  哲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是哲学理论思维本身开放性、反思性、批判性的变革和创新,以形成新的概念体系,为人类展现新的世界、新的理想。中国哲学的创新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其一,志存高远,学问思辨。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自觉,要有高尚的情怀、高远的志向,体认时代精神,以民族的形式、中国的风格、人民的话语,去求索人类性的话题,追究“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根据中国哲学发展实际,讲中国自己的哲学,而不是照着讲、对着讲或接着别人讲。如此必须做到:一是博学,以求广大知识,圆通古今中西哲学理论思维;二是审问,凡问题都问一个为什么,这就是一种批判的精神,以哲学追根究底的态度,对每一个理论前提以批判性的方式审察其时代性、根据性、合理性;三是慎思,就是一种反思精神,以中国哲学的自觉,从反思的维度去思考人类全部(古今中外)哲学问题,如反思中西哲学对象、溯源、异同、思维方式、理论内容、话语形式以及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四是明辨,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本。基于此,就是在明辨的思维中历史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历史地转换理论思维范式,笃行推进哲学向更高境界发展。
  其二,入经典意蕴,构哲学新说。要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志向。任何哲学创造,都不是在虚无缥缈的地基上构建哲学大厦,而必须在前人创造的哲学理论思维上起步,因此必须入古今中外经典著作,探赜索隐,穷究其说,体认其意蕴。宋代理学家张载、程颢、程颐曾入释、老几十年,而“尽究其说”,出而融突儒释道三教,和合地构建理学理论思维体系。古今中外任何理论思维体系,都是通过哲学概念、范畴而构建的。中华民族是善于追求智慧的民族,是善于以哲学概念、范畴来构建哲学理论思维体系的民族,因此必须通过概念、范畴的分析领会经典著作的哲学意蕴。这需对哲学概念、范畴进行分析:
  一是具体分析—表层结构(句法层面分析、语言层面分析);
  二是义理分析—深层结构(网状层面分析、时代层面分析);
  三是真实分析—整体结构(历史层面分析、统一层面分析)。
  经对此三结构、六层面分析地扬弃、和合创造分析,而能尽究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的哲学意蕴。在体认时代精神、化解时代所普遍存在的冲突危机中,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唯变所适地构建新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智能创新地构建具有中国气魄、风格、神韵、话语的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新体系。
  其三,创新在于妙悟,造辞在于妙语。中国哲学的智能创新是中国哲学的自觉,亦是中国哲学的自信。中国哲学的创新是通过创新理论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话语方式,以展示人类的新世界、新理想。因而其创新的内涵是以批判性的思维去对待人类生活,揭示生活中所蕴含的多种可能性;以怀疑性的思维去检讨古今中外各种理论前提,揭示理论前提的多种可能性,揭示为万世开太平的新意义、新理想。这种揭示便是一种妙悟,妙悟来自批判性、怀疑性的思维。刘向说:“知莫大于阙疑。”张载说:“学则须疑。”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为什么学习、知识来自疑?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进步,才能体认经典文本的真精神。方以智说:“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有疑才能反省自问、独立思考,不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进而提出疑问。而疑问的化解,便是一种体悟、觉悟。所以李贽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破疑即是觉解,即是创新,即是对中国哲学自信的觉悟。
  中国哲学创新在妙悟中化生,其生意通过修辞表达,而为大众所易于接受。刘勰说:“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言辞、修辞是中国哲学创新的表达,讲究表达的言辞通达、通畅,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明白哲学元理是道,所以明道是言词,成词是文字、文本,以文字文本联通词、辞,由词而通道。若理、道定而后辞通畅,便不能是教条式的言辞。由妙语,而使中国哲学通达简明,能为大众所接受、把握。
  其四,标新理于前人之表,领风骚于世人之先。要敢于为世人先,敢于勇立潮头。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中国哲学自先秦以至近现代,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日新之谓盛德”的所然。中国哲学之所以在每个时期有新的思想智慧诞生,是其新理每于人前便表示出来,也映射着哲学思潮核心话题的转变。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凝聚,哲学思想总是以核心话题的方式体现特定时代的意义追寻和价值创造,并通过核心话题反复论辩、对话、切磋,梳理盘根错节的生命情结、建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所以核心话题的转变,是哲学创新的话语标志。先秦所思议的核心话题是“道德之意”,其标的是追求一个不杀人、无战争、和平、安全、统一的生存世界;两汉思议“天人相应”话题,是追究人之生命所以存在的根源、根据,及“究天人之际”;魏晋思议“有无之辩”话题,其要旨是回应人为什么活着,能否实现人生价值问题;隋唐思议“性情之原”话题,其目的是追究人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灵魂安顿问题;宋元明清思议“理气心性”话题,其宗旨是构建理想人格的超凡入圣,聚焦社会价值理想为万世开太平。与其相应的是诠释文本的转换。文字是言语的体貌,文本的宅宇,是说话书写文本的依托,是思想言说的符号踪迹,是智慧觉解的文字报告,是主体精神度越自我的信息桥梁。核心话题、诠释文本的转变,都与“人文语境”的变化相关联。
  当代中国应以更博大的视野、面向全人类的关怀,立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冲突和带来的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价值方面的挑战,思议如何化解这些冲突与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其五,关注世界前沿信息,行融突包容之方。哲学作为寻根究底、追根潮源的学问,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求索,而必具有永无止境的开放性、包容性、借鉴性、吸纳性,融突和合各国、各民族和人类优秀的、前沿的成果,以创新中国哲学,这是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忧患的反思性使然。中国哲学是人类忧思之思,是把古今中外的认识成果作为再认识、再反思的对象,作为前提的批判性的反思,这种对思想批判性的忧思是无尽无休的。哲学理论思维是人类实践、再实践的本质,在最深刻、最彻底意义上把握世界。哲学思想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合性,决定于哲学高远的理想性,而中国哲学就表达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极高明的理想追求。因此必须开放、包容人类的一切优秀理论思想,关注世界哲学前沿发展的信息。
3 哲学创新的品格
  上述实现中国哲学创新的五大话题,在哲学走向现实、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我中,有助于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忧思思维、理性维度、创新精神。如此,必须培育中国哲学的创新素质和品格,必须具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哲时、哲识、哲才和极高明而道中和的哲德、哲通。
  哲时。时代是发展的,社会是变化的。所谓时代,是人类创造的并活动于其中的生活世界,以及相对差分的社会生活发展阶段。就和合学而言,就是该时代的人文语境。是体识和捕捉该时代人类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意识,贯穿着哲学家用以说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独特解释的概念、范畴的创新的逻辑结构,和用以观照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终极关切。任何哲学创新的理论,都是对时代精神的体贴和把握,偏离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和体认,就不可能有哲学的创新。
  哲识。时代是哲学创新之源。人是天地万物的精英,是有气、有生、有知、有义的最珍贵者。人的认知来自笃行,知行合一,即认知和实践合一。“尊知而践行”,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哲学创新的哲识,来自人类全部的实践活动,以及所获得的全部知识成果。中国哲学创新的哲识,必须对古今中外哲学理论思维有极高造诣,精通古今中外哲学的历史,索隐其间的优缺,明辨创新的关键,探赜高远的未知领域,揭示其本质、特色,把哲学智慧的光投射到古今中外哲学史上,再现哲学理论思维创新之光。
  哲德。是指哲学创新所具备的道德、人品、境界。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王充说:“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刘义庆说:“百行以德为首。”这是因为“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益进而业益修,业益修则德益进”。若使中国哲学理论思维创新的大事业得以彰著,必须以修德为根本。修德与创新事业相互促进,哲德与哲学创新事业双修,则中国哲学将更加辉煌璀璨,并为世界哲学增光添彩。
  哲才。是指捕捉、把握哲学创新时代精神精华的才能,与能否探赜索隐体认古今中外哲学、哲学家哲学理论思维的性质、内涵、特点,从而将其哲学概念、范畴构成系统的逻辑结构体系的能力,以及梳理哲学史的才能,从而能否在古今中外哲学家的肩上起步,提出哲学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新范式的才能。因为哲学创新不是度越世界之外的玄想,只有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或曰理论中的现实,才能充分显现哲才。
  哲通。哲学理论思维凝聚着人类智慧的成果和人类认识史的精粹。对这些成果和精粹的精通,能为哲学创新、再创新奠基。《周易·泰卦·彖传》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阴阳相互交接、交感,万物联通,上下相交接、交感人们的志向、志趣而共同、相同。相反,《周易·否卦·彖传》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天地阴阳不交接、交感,万物不通而闭塞,上下不交接、交感天下就会动乱,以致危亡。哲学创新,不仅要把古今中外哲学家的诸多哲学概念、范畴逻辑地联通起来,而且要把贯通人类智能创造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联通起来。在万象联通中登上中国哲学创新的殿堂。
  哲时、哲识、哲德、哲才、哲通,是哲学创新应具备的素质和品格,它激发人的想象力、批判力、反思力和创造力,而冲破人类思想观念中的怠惰力、世俗力、守旧力、凝固力,使其阔步走在新理论、新思维、新范式、新体系的大道上。
  (作者:张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17 , Processed in 0.0944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