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古文运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26 10:3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古文,是新古文运动的产物。新古文运动,起始于王泽生提出的中华新辞赋运动学说,发展与中华诗赋革新运动阶段,新古文的大量出现,是以辞赋骈文为主流创作倾向的,一大批辞赋作家是新古文作家群的骨干力量。新古文运动,在继承的同时,更主张创新,创新是文学生产力的解放的思维运动,因而新古文是文化新思维的产物。
2#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10:39:39 | 只看该作者
新古文运动,属于当代国学思潮,是文化学现象,已引起学界关注,其运动具体涵义指“辞赋运动、骈文运动、汉诗运动”三大板块形成的新古典主义创作态势与“辞赋汉学、骈文汉学、汉诗汉学”兴起的内在结构逻辑存在。新古文运动,最先爆发于“古老辞赋复活领域(日不落)”。2007-9-20日发布在天涯虚拟社区个人博客(博客名称-太阳之城)里的一篇博文《当代辞赋创作与发展之我见》(作者-蒙面阿瞒)指出:“近年来,随着古代文化热的兴起和古代辞赋作品的不断发掘整理和深入研究,一些反映当代事物的辞赋作品陆续被创作出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10:39:58 | 只看该作者
新古文,其所倚赖的学科叫新古文学科,学者王泽生提出之,并创立之。新古文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即是当代新古文作家创作的新古文。新古文学科所覆盖的学术领域,是相当广泛的。新古文的学术研究结构——中华诗赋研究所,是世界上第一家新古文研究所。新古文研究所所长王泽生,说:“新古文是继新赋之后,一个更大轮廓的学术统称,它的定名标志着新古文作家群的成熟”。
4#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10:40:25 | 只看该作者
新古文,所谓的“新”,一则是相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文而言的,这是时代语言环境的差别,另一则是创新的要求,这是文学的本质规律。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前者是现象是形式,后者是内容是本质,内容决定形式,形成了文体演进的哲学的统一体——新古文。
5#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10:41:03 | 只看该作者
新古文运动_主要体现在:中华辞赋革新、中国骈文改革、汉诗创新等古典文学,适应当代文明的革新思维领域。正是“初,承国印周先生嘱,约及文稿,慎而应之。继而飞鸿衔书,邀会于隆尧,遂定此行。于十六日晚登程,走德州,经故城,凡千馀裏以抵冀,阳趋乎中矣。时维冬至,初九将行,万物俱以萧条,扶窗远眺,沃野千里,驰骋眼底。阡陌交织,辽远开阔,寰宇苍茫,恨目所不极也。平原物象,较诸胶东,别至天壤。”(引用资料)。起始时间:2007年5月4日,以中华辞赋革新派——“蒋王”(日不落、蒋红岩并称“蒋王”,如同龚克昌、孙继刚-并称“龚孙”,以说明在辞赋界的地位)发布的《五四辞赋革新宣言》为标志。
6#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10:41:30 | 只看该作者
新古文运动,当代辞赋倡导者和创作者应有一个宏大的视野,将辞赋等古文置于整个文化回归的背景之下加以推动。新古文创作的兴盛,是传统文化回归的特征。在传统文化回归的大背景下,推动新古文的发展,与当代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根植于当代社会文明之中,以弥补其因时代差异而造成的“先天弱势”。新古文内容与当代生活的“契合”是途径的创新——事物格调、地域文化、现代精神...都是新古文创作的“必由之路”。新古文,渗透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借鉴当代政治、经济、文化。不容乐观的是:新古文的商业包装与商业推广,缺乏模式与方法——只有革新惟以立足。“辞赋创作产业化”,并非制造“文化产品”,虽然文化产品有市场(如电影)和非市场(如博物馆)两种。文学作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非市场性的(蒙面阿瞒语)”。辞赋革新运动,正是提升“辞赋内在发展动力不足(蒙面阿瞒)”即提高辞赋文化生产力水平。
新古文运动,是对辞赋骈文商业化道路的否定——难道辞赋骈文的复兴,是为了商业化而复活的么?如果是,实在可笑可悲可叹可哀可忧也。恰恰如此:在同一篇文章里,由于作者认识的不够充分而出现这样观点——《当代辞赋创作与发展之我见》(作者-蒙面阿瞒):“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走市场化的道路,借助外力为自身的发展赢得必要的空间。在当今社会,文化产品市场化虽然已经是相当普遍,但是辞赋作为文学作品,只有在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保证文学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才能谈市场化。”。这段话的论点是错误的,也是拘囿的,当深刻针砭之。文学没有绝对的产品,只有辞赋被“文化掉之后(日不落)”,那辞赋短暂的光芒也是昙花而已。
新古文运动,是民间辞赋家领导的国学革新运动。“蒙面阿瞒(抚顺笨笨:“蒙面阿瞒——男,广东人氏——可能是诗人石瞒芋。”)这个人,要找到。注册资料显示,为广东人。其文章第一段的学术意义重大,对辞赋革新作出了中肯,很难得。故,关于革新文章,还要继续扩散网络里,因为里面的都是辞赋界内部实际经验教训的总结,说的尽是实话。当然,更须‘龚孙’学院派之关注。正若挑选壮士以组群,兰州之役半卒未发而全胜矣。龚孙之关注,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遂导致兰州未出师而大捷也。那么中社革新口号,当要扩大到整个古典文学与汉学层面上去。毕竟,百科词条在潘站被网民扫描的概率很小,即便被龚孙了目。于是及时提出新古文运动吾国学之先河也——由学术而一点突破,带动全局翻转成定局子,是对的。古典诗歌,在当代已衰败,何不直接继续高举大旗,改革之,以建立新的古诗歌文化形态。格律是不懂,但古典诗歌的历史,特熟悉,且诗歌理论旧卷——百万字之多,仅仅古典而已。”(摘录于日不落文章《古典与现代文学之趋向》)。
新古文运动,是由“辞赋论战——辞赋革新学术争鸣”而总结的实践经验而发展来的正确的国学宏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当代辞赋创作,需要文化界尤其是文学界、学术界的有识之士们共同推动,唯有百家争鸣、百花竞放才能够不断丰富辞赋创作的园地。(引用)”日不落与蒋风华,在《五四宣言》中明确阐释:“辞赋革新须经过与辞赋顽固派的论战,而得以生存延续。”事实与结果果然之。
新古文运动,2007年5月,革新派迎着洛阳会议提出的所谓辞赋商业化道路,而实事求是地批判其错误文化意识形态,完全遭到了“潘岸”集团的阻挠,“刀金”亦泼冷水,辞赋革新却在“蒋王陈刘”四大辞赋改革家的坚持之下,而得以不断提升“思想家的思维”。潘岸金刀,永远是“辞赋商业化”方向的代表,永远是历史的渣宰而已。譬如:【潘承祥文辑】:“堂而皇之,炮制所谓中华辞赋革新之伪章,鼓吹所谓子虚乌有之鄙文,叫嚣所谓夸夸其谈之厥词,散发所谓指桑骂槐之呓语,胡诌所谓冷嘲热讽之诨言!如此多多,不一而足,丑恶行径,阴霾陷阱,充斥文坛,罄竹难书,无庸赘述。论拨弄是非、无中生有、信口雌黄而无用其...”(网络资料摘录-引用)。
新古文运动,并非是创造“国学产业化”。产业化并非是新古文惟一发展的需要,也非为当代社会对古典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必然要求。作为辞赋改革家,更明确“辞赋产业化”是个案,辞赋革新不会最终利用辞赋产业化的手段,来推动新古文运动发展,更不是将新古文运动商业化。这就要求“当代辞赋家要具有文化使命感和坚定的文化信心,有思想、有能力把握辞赋发展的方向。除了适当的产业化的推广,非产业化的传播与宣传手段也不但不能忽视...”(蒙面阿瞒 语)。
新古文运动,在国际汉学协会内部设立——新古文运动研究所,及时洞察思潮变化,总结经验教训,积累思想,突破学术,形成理论,科学地指导运动前进的方向。新古文运动口号提出者,是学者-日不落。日不落、月又生,最先在辞赋领域倡导辞赋革新运动,并共同领导了辞赋革新运动。在国学热度空前的形势下,日不落创立辞赋汉学,并相继提出骈文汉学思想、汉诗汉学思想、新古文汉学思想等学术观点。风华才子:“在诗歌上,也要推行改革。”。

7#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10:45:45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10:52:01 | 只看该作者
百年文言盛衰初探(一)
《百年文言》前言
陈永正
二十世纪初叶,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席卷中华大地,其核心是白话文运动,“提倡白话文,废除文言文”,号召要彻底打破文言的束缚,以语体文取代通行了两千多年的文言文。这是一场颠覆性的文化革命,文言遭到前所未有的厄运。
新文化运动先驱者胡适说:“中国二千年来没有真有价值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学。……这都是因为这二千年文人所作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不能产生活文学。所以中国这二千年只有些死文学,只有没有价值的死文学。”
后来成为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俞平伯认为,文言作品“差不多总是一堆垃圾,读之昏昏欲睡”,新文学家陈西滢把文言文、古琴等都看成是“已经僵了的化石”,“应该加以扫除的腐朽物”。
新文化人士所持的是极端的二元论:白话与文言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新”与“旧”的对立,“今”与“古”的对立, “俗”与“雅”的对立,“质”与“文”的对立,“进步”与“落后”的对立,“人民群众”与“贵族精英”的对立。
一切“新”的,都是进步的,光明的,有着无穷前景的;一切“旧”的,都是落后的,黑暗的,走向衰落死亡的。求变求新,破旧立新,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天经地义的大任。新旧之辨,也成了真伪之辨,美恶之辨,优劣之辨。旧的,必须彻底打倒和消灭。
更严重的是,在那个敏感的时代,文化上的一切论争都被看成是政治斗争,白话与文言之争也就成了革命与反革命之争,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到最后,“新文艺摧毁古文,新文化打倒礼教”,白话文终于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几乎是全面地取代了文言。
这种激进主义的思潮,近百年来,愈演愈烈,给整个社会文化带来极大的危害。革文言的命,革诗词的命,革国画的命,革京剧的命,革古琴的命,革中医的命,革一切旧文化的命。直到“文革”的狂飙激荡,神州旧物都成了飞灰与瓦砾时,人们才猛然警觉,可是已太迟了。颓圯的殿宇可以翻修,焚毁的典籍可以重印,而世道人心的崩坏却是难以弥补的。
如今,对传统文化鸣鼓而攻的时代已经过去,白话文早已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书面语言,人们再也无须担心文言的“复辟”了。当代学者开始反思,在检讨白话文运动功过的同时,也重新审视文言文的历史意义和存在价值。
文言,源于春秋时期的“雅言”。《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古代贵族士人,均以雅言交际;异域殊俗,亦以雅言互通。雅言,即“正言”,当时华夏民族的典范语言,经典中使用的文言文,也就是这种共同语的书面语。文言是口语的提升,自然要比口语精美得多。
孔子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可以使“言”更充实,有了“文”的 “言”,才能书之竹帛,传之久远。文质兼备的文言文,一直是中国历代知识精英共同选择的最佳的文化载体,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面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文言文是一种完善、完美的文体。它是超稳定的,时移代易,文体体系不断演化,各种体裁,各种流派,杂沓纷呈,万变不离其宗,文言文的整体语言结构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二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恒定的形态。
先秦时的《左传》、《论语》,驯至清末的桐城文字,语汇、文法上都没有太大区别。这种超稳定性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文言文也影响到同属汉文化圈中的周边国家,百十年前,日本、琉球、朝鲜、越南的官吏文人还可以用文言与中国人笔谈。
文言文,是历史文化的命脉,文学的正宗。梁启超说:“文言文行用已经两千多年,许多精湛的思想,优美的文学作品皆用他来发表。”庄子崇尚自由的精神,儒家以仁义礼乐教化天下的思想,是用文言表达的;绝世风华的唐诗宋词,是用文言创作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朵朵浪花,都是由文言盛载起来的。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凝聚,文言文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怎能不深深感谢它的恩赐呢?在今天,无论从感情上或现实意义上,都不该逐末忘本,将文言文视为糟粕,弃如敝屣。
首先要思考的是,文言文是否像庸俗社会进化论者所说的那样,是“旧”的“死”的语言文字。
一切文学艺术形式,包括文言文在内,都是“器”,作为载体,无所谓新旧之分,优劣之别。文学不同科学,艺术不同技术。科技也许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而文艺形式,无论新与旧都有其存在价值,绝不能说西洋抽象画要胜过国画,东洋式现代书法要胜过传统书法,歌剧话剧要胜过京剧。
吴芳吉说:“文学只有真伪,没有新旧。”文学的生与死,并不在于使用什么语言文字,而在于它本身的内容与艺术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内容虚伪、艺术拙劣的当然是死文学,甚至称不上是文学。一旦文学沦为政治的附庸,成了帮闲文学、遵命文学,那就如粪上之英,朝生暮萎,真的是死文学了,这与是否文言无关。二千年来,死文学绝大多数早被历史淘汰,能流传下来并为人们所熟知的优秀的文言诗文,历久而长新,至今仍葆有活活泼泼的生命力。
其实,白话文也不是什么‘新’的东西,胡适所说的“白话式或接近白话的文字”也存在千年以上。他那部《白话文学史》即可作明证。古代白话,由于它的粗糙、低俗、始终无法登上文化殿堂,成为文学的主体语言。近百年的白话文,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真正的“白话”,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语体文。
钱基博早就指出,“所谓白话文,只不过是用一种书面语代替另一种书面语。”它既不同于《水浒传》、《三言》、《两拍》、《红楼梦》中的旧白话文体,也不等同于当时的口语。它是为反对传统文言文而制造出来的特殊文体,是现代口语与西式语法及部分文言语词、日式汉字词汇的混合物,经过新文学的努力探索、实践才逐渐成型,直到今天,以现代汉语为载体的白话文才渐趋成熟。白话文学,包括新诗,至今尚未能形成一个新的传统,它所取得整体成就远不足以与文言相比。
正因如此,现代白话文也遭到左翼人士的诟病。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有学者称之为“新文言”,是资产阶级文人制造出来的“死的白话”。他们主张“语言和文字绝对一致”,用“大众语”取代“白话”。多年来,社会上已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共识,以为大众语言源于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而知识分子则语言干瘪,必须向民间学习。其实,凭常识也可以知道,文化程度愈低,思想则愈贫乏,所掌握的词汇量则愈少,语言则愈枯燥无味。
在草根阶层中,即使偶有精彩的语言,往往只属于其中有文化教养的精英分子。语文专家吕叔湘给文言和语体的区别找到一个简单的标准:“能用耳朵听得懂的是语体,非用眼睛看不能懂的是文言。”书面语要让所有人真能听懂,恐怕连“大众语”也不可能完全做到。
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已延续百年,这是一个舍雅求俗、弃精取粗的全过程,如刘再复所说的,“在一百年当中,中国文学作为语言现象,是一个不断俗化、不断把文学语言降低为现实语言的流程”,到了五十年代,“文学的俗化已发展为文学的极端政治化”了。
白话文,本身就承载着不少民间暴力语言,白话文运动,也滋长了语言暴力。当时盛行的“打倒”一词,竟成了数十年来使用频率极高的社会习惯语。当通俗化、粗鄙化到了极端的时候,举世皆以愚贱为荣,以“大老粗”自我标榜,端庄的举止、高雅的谈吐、优美的文辞也成为批判对象,美德遭到践踏,人格日趋卑污,终于出现“砸烂狗头”一类的流氓黑话了。暴力语言挟同着暴力行为,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劫难。
半个多世纪以来,白话文面临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军事术语和工程技术词汇直接进入生活中,绑架了大众,日常用语也变得粗暴和僵硬。随着经济的勃兴,拜金的教义驱使文化进一步媚俗,流行文化成了主流文化,八十年代昙花一现的审美觉醒和精神超越的需求已荡然无存,大量的垃圾文字如垃圾食品那样滋养着全民。
在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衡文的最高标准,网上流传的文字,低俗化的倾向尤为严重,闹嚷嚷的卑田院式的狂欢,没来由的语言群殴,黄段子、灰段子、黑段子的热击,荧幕充斥着大量的污言秽语,连学者、教授的微博争辩,也粗野得如同泼妇骂街,古人那种即使绝交也口不出恶言的风范,于今再也不复见了。
语言的堕落,也就是文化精神的堕落,这不能不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从民间产生的网络语言,自有其草根性的蔓延力量,但当它直接影响到知识分子,并左右其对语言核心价值判断的时候,就值得我们警惕了。
文言文与白话文,本是二元一体的关系。两者同出一源而并流,共同滋溉着文化的土壤。提倡白话文,本来也不需要废除文言文。梅光迪认为“古文与白话之递兴,乃文学体裁之增加,实非完全之变迁,尤非革命也。”最初,一些接受了新思想的传统文人有过设想,以为可以实行双轨制,即在新闻、科技等领域使用白话文,而文史、艺术等依旧使用文言。
白话适于时俗,文言适于典雅,这也算是一种“得体”。蔡元培曾预言:“我也断定白话派一定优胜,但文言是否绝对的被排斥,尚是一个问题。照我的观察,将来应用文一定全用白话,但美术文或者有一部分仍用文言。”本来,白话文运动的发起者,能客观一点,宽容一点,白话文可占领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领域,而文史和艺术这小半壁江山,与文言文分享,各司其职,各行其道。
文言与白话,并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兄弟关系,分了家后还可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同气连枝,合则共荣,离则两损。《庄子•寓言》云:“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何况“本是同根生”的文言与白话呢?
可惜,事情发展并未如蔡先生设想的那样,文学革命的暴烈行动太彻底了,文言文由主流骤变成小小的支流,逐渐来源枯竭,最后,只剩下一股微弱的洑流,再也流不到地面了。尤其是五十年代后,在中国大陆,文言更惨遭灭顶之灾,甚至连一些本来已进入知识阶层以至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文言词汇,也被认为是代表剥削阶级意识的腐朽东西,受到批判和抵制。
近年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在网络、段子和各种广告中,文言成语遭到窜改和“恶搞”,真是对语言文字的存心侮弄,连自己的母语都不懂得尊重和爱护的人,还能期盼些什么呢?
无可讳言,文言也有其局限性,它的语言形式难与现代政治同构,不适合表达科学技术的内容,不可能被所有人了解和接受。它过去不属于大众,今后也不可能属于大众。
如今,它是一种遗产,一个存在。遗产需要继承,存在自有价值。文言文,包括以文言为体的诗词,并不是死文学,它发展的余地虽已不多,而风雅一脉仍须赖以维持不坠。

9#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10:52:33 | 只看该作者
《百年文言》前言
现当代文言文的生存状态是很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文中抱怨说:“国民党当国已近两年了,到了今日,我们还不得不读骈文的函电,古文的宣言,文言的日报,文言的法令。”后来他在《报纸文学应该完全用白话》一文中又感叹,当时报纸的文体主要还是文言,他在一九三四年对《大公报》和《益世报》中白话与文言所占版面比例作过统计,发现“白话所占篇幅还不到百分之十八”。
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的,字纸也须敬惜,掌握文字的读书人是值得尊重的。尊重文化、尊重知识,早已成为社会大众的行为准则。这个传统虽曾受政治干扰而遭到破坏,但人们对高层次文化始终还是怀着敬畏之心。
南北各高等学府中文系多开设古代文史课程,学生研读古代文献,熟习文言。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乃至抗战期间迁移重庆、成都的各大学中文院系,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鼓励学习文言文及诗词写作。
民间私学更是文言传习之所,如章炳麟的国学讲习会、欧阳竟无的支那内学院、梁漱溟的勉仁书院、马一浮的复性书院、智林图书馆,保存国粹,传承旧学。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国立专科学校,始建于一九二0年,唐文治任校长,古文家钱基博任校务主任。历任教师有章炳麟、钱穆、鲍鼎、吕思勉、周谷城、胡曲园、郭绍虞、周予同、陈衍、陈柱、朱东润、夏承焘、饶宗颐等赫赫有名的学者,而学生中也有以下一些人物:吴其昌、陈中凡、蒋天枢、范敬宜、唐兰、王蘧常、钱仲联、冯其庸、吴孟复等,后来都成了当代文史研究专家。凡是毕业于无锡国专的都是文言好手。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初等教育,除了政府开办的正规小学外,更多的是遍布城乡的私校以及各类家塾、学塾,不少人家选择后者以培育子弟。古代经典是学童必读的课本,《三字经》、《千字文》、《成语考》等更是习用的启蒙教材。一般民众从小就接受精英文化的教育,其立身行事自然也会受到先圣前贤思想的影响。民间百姓的书信、契据等应用文字,也往往文白夹杂或纯用文言,一九三一年张廷华编《新体评注历代骈文精华》一书序云:“今者国体变更,文运陵夷,而公私函牍,以此体为尚。”可想见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引车卖浆者的言谈,也许会比当今某些文化人高雅。
一、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九一一至一九二0)
在当时各种文学流派中,最触目的当数以梁启超为首的“晰于事理,丰于感情”的“新文体”派。它的影响遍及社会各阶层,竟成为此后数十年间全国以至海外华埠通行的“报章体”。此派文风,纯以气胜,其末流则夸张浮滥,格调不高。
南社诸子在革命后极为活跃,高旭、柳亚子、陈去病、朱剑芒等诗文皆擅,然过于重视政治宣传,总体水平似不如上述两派。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至抗战前夕(一九二0年至一九三七年)
文学艺术是各历史时期游离主流之外的文化人栖居之地。社会大变动后,一部分旧文人选择了逃遁。以“大隐”或“小隐”的方式,遁于市井,遁于山林。超然物欲之外,遁入自己的内心深处,成为真正的孤独者,实现自我封闭式的精神自由。文言文、诗词、琴棋书画则是文化遗民最后的遁逃之所。这群文人以前清的“遗老遗少”居多,他们是文言文最忠实的维护者,不懂得或不屑于写白话文,终其一生都用正统的文言文写作。从艺术角度来看,他们的文章质量最高。
此外,还有一大批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一直坚持以文言撰述,其中最著者如王国维、黄侃、吴虞、黄节、钱基博、汪国垣、刘永济、陈寅恪等。在他们的影响下,教育界成了文言文最坚牢的据地,数十年来,古文承传,薪火不绝。
三、抗日战争及内战时期(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九年)
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敌占区中,文言文却得到畸形的发展。汪伪政权以“复兴中华文化”自命,任用一些邃于旧学的文人如周作人、龙榆生、陈柱尊、李宣倜、钱仲联等掌管文化教育机构,并出版《同声》、《新亚》《国艺》、《中国诗刊》等刊物,时有文言文刊出。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时期(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六年)
此后二十多年间,文言创作似乎是一片空白,各种出版物中,当代文言文几乎绝迹。早已溃不成军的旧文化人,更是遁逃无地,一个个从山林、从市井被揪出来,成为专政的对象,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被完全淘汰了。虽然如此,在民间,文言文尚维持一线生机,并在艰难发展,犹如谷底流泉,涓涓未绝。旧派文人如叶恭绰、胡先骕、马宗霍、郑逸梅、方孝岳、朱庸斋等时作短文序跋。从现存的资料来看,最大数量的文言作品当为文人的书牍和日记,这些文献是珍贵的时代实录,有待后人发掘和整理。八十年代,文艺复苏,劫后余生的老人们从尘箧中翻出少量旧稿发表,但已是明日黄花了。
最可称异数的是,一九六一年,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后,各项政策一度宽松,张伯驹时为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居然私下召集意趣相投的文人学者,结成“非法团体”“春游社”,中有于省吾、黄公渚、陆丹林、黄君坦、罗继祖、张江裁、周汝昌等知名人物,“每周一会,谈笑之外,无论金石、书画、考证、词章、掌故、逸闻、风俗、游览,各随书一则,录之于册,则积日成书。”后来这个“反革命组织”虽被公安厅立案侦破,而当时所写的三百多篇文言文却得以保留存下来,终于在四十年后编成《春游社琐谈》一书出版,填补这段时期的空白。
五、改革开放时期(一九七六年至二0一0年)
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趋向多元化发展,传统文化也受到普遍的重视。可庆幸的是,中青年学者已关注现当代文言文和诗词,不少人还致力于创作实践,网络上时见发表,其中不乏佳章。大、中学生中不少人喜爱并尝试写作文言。民间动态更不可忽视,学童的古文、诗词教育方兴未艾;民间学者正在成长,并出版文言体裁的有分量的著作。最近十年间的大陆地区的文言文,其数量之多,质量之佳,远过于前五十年。中青年作者的水平亦较胜于上一辈,路子正,立意深,格调高。文言文自有其内在生命力,正统一脉,后继有人,更不必担忧传统文明的灭绝了。
二十世纪文言文文献,只有小部分作者有专集行世,而吉光片羽,每赖报刊杂志以留存。较早有《南社丛刻》,收录社员诗文稿,二、三十年代以文言为主的刊物有《学衡》、《甲寅》、《青鹤》等,四十年代则有《国艺》、《文史季刊》、《岭雅》等。
《甲寅》,章士钊主编。一九一四年五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同年十一月停刊。共出十期。章氏出任教育总长后,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在北京复刊。一九二七年二月停刊。共出四十五期。先后撰稿人有陈独秀、张东荪、蔡元培、梁漱溟、吴承仕、沈钧儒、黄侃、钱基博、陈三立、章炳麟、杨树达、叶德辉等。后期反对新文化运动,宣扬尊孔读经,坚持使用文言文,被认为是“封建复古主义者的阵地”。
此外,还有一些大学文科学刊也采用文言。如三十年代中山大学中文系学刊《文学杂志》,古直主编。每期均登载师生的文言诗文。
《岭雅》周刊,陈寂主编,一九四八年五月三日创刊,计出七十期。原为《广东日报》副刊,自四十五期后,改为《中央日报》副刊,傅静庵主编。是刊主要分文录、诗录、词录三栏。作者主要是粤籍或寓粤人士,有詹安泰、吴三立、佟绍弼、陈湛铨、黄海章、吴天任、叶恭绰、李沧萍、陈寂、何曼叔、傅静庵、陈荆鸿、方孝岳等数十家。
进入二十一世纪,民间刊物渐露锋芒。一群青年网络诗人所创办的《留社丛刊》,登载社友的文言诗文,质量颇高。中山大学岭南诗词研习社社刊《粤雅》,刊载本校师生的诗词作品,也有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2-26 10:52:52 | 只看该作者
《百年文言》序
  
  昔在周公,践祚履位,制礼作乐,以导正天下,乃作《尔雅》,以齐殊言。尔者昵也,雅者正也,天下殊途,义一归于雅正也。孔圣序《乾》,始作文言,又不仅诗书执礼,所雅言焉尔。夫诗书执礼之教,以之成德,谓之温文尔雅。故君子初学,必先文雅其辞,庄敬其行,非惟其言行若是,亦慎其独耳。以是观之,雅寔国柱,当无疑致。是以雅存则国兴,雅废则国微,政昏于上,雅成俗乎下,固有之矣,雅道迹废,国无君子,而欲天下理者,未之有也。
  
  华族挺生东方,号曰华夏。华者文也,夏者雅也,华夏之义,亦曰君子成德之文耳。故周公孔子而下,何莫由文言而止于雅也。洎乙巳废科举,壬子废读经,国柱倾圮,固不待陈胡而推掩也。新青年诸人,趁势逞志,浅士少年,心悦其说,景响从之,自斯而后,雅道绝而凶人兴,道德者路旁之刍狗,文章者驵侩之欬唾,人心向贱,堕落无底,非雅废之失耶?又有说焉。昔漆雕将仕,以斯之未能信为惧,今也不然,宦者临民,鄙陋不学,言而无文,行不由雅,辄必趋功逐利,以盗国家,以成聚敛。政昏民困,莫之为甚。雅道之重,尤重乎政也。
  
  壬辰之岁,业师有编撰百年文言之议,其去壬子废经,适值百年。越半载而编目粗定,余披览竟夜,不觉怀抱空狂,绕室叫啸,万慨遂生。顾宁人尝辨亡国亡天下矣,崇俗蔑雅,其足为中华乎?法人涂格维尔以贵族为一国纲纪所系,为自由骨干,一旦倾覆,极权酷政,则必随之。吾华自秦汉以后,几无世代簪缨之族,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者,孰不由诵古贤往圣之言,以立身扬名乎?士夫君子,以古之道临民,其失之者盖鲜矣。严几道当其易箦之时,所疾书者,首曰“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旧法之环中,厥在礼乐人伦,修身用极,止于至善。文言者,则旧法之轨涂,积学之舟楫也。溯兹百年,如电如露,间气渐衰,而文多芜杂,然抱残者夷齐,守缺者巢许,以视媚时悦人、趋新徇众之辈,不亦稍愈耶?编此碎锦,岂希心史,但使后之览者,知风雅之不灭,高贵之长存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2:37 , Processed in 0.0867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