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艺评论作为一种对话性的言说方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28 20:1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艺评论作为一种对话性的言说方式

  • [url=][/url]
  • [url=][/url]
  • [url=][/url]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徐粤春  




艺术创作是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的一种精神建构活动,文艺评论则是理性为主、感性为辅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作为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桥梁,文艺评论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平衡、互促与矫正,达成人类生命存在的完整与圆满。从这点看,文艺评论与时政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体育评论等其他评论有着本质的区别。文艺评论的重要文化价值还有待认识,文艺评论的理论范式还有待建构,文艺评论的学科建设还有待推进。


回顾既往研究,文艺评论讨论了美学、诗学、艺术和文学理论,却忽略讨论本身,即使有也不过是附带提及而已。文艺评论要在本体上发挥作用,就应当从人类精神维度,理解其本体作用与意义。

理性与感性及文艺评论

人类精神存在有两种方式,即感性方式和理性方式。从人类精神成长史看,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是一个从同一到分离再到统一的过程。

最初,人类原始思维处于感性与理性混沌未开,那个时候生产生活与精神活动融为一体,巫术、占卜、祭祀与渔猎、采集、战争等紧密结合,神话、岩画、原始舞蹈、原始歌谣等原始艺术样式混杂其中,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精神不断成长。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开始意识到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思维能够超越已有的观念,观察到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关系,在通往知识的过程中,思维的推理逐渐开始代替经验的直观。爱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明确把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的关系陈述出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对“感性”和“美”进行探析,成为文艺评论萌发前的孕育形态。文艺评论最初以历史研究的面目出现,先是艺术家列传,代表作有文艺复兴早期的洛伦佐·吉伯尔蒂的《述评》;后来是艺术史研究,代表作有启蒙运动时期温克尔曼的《艺术的历史》。

随着欧洲近代哲学的发展,理论思维不断深化,从哲学中出现了美学分支,以康德、黑格尔、席勒、鲍姆嘉通为代表的人类思想巨擘,为运用理论思维观察感性提供了框架和工具。特别是康德对“美”和“崇高”的批判性分析,“感性”和“美”的关系在理论上得到彻底的逻辑阐明。在莱布尼兹到沃尔夫的重理性轻感性的潮流中,鲍姆嘉通提出建立“感性学”的科学(国内翻译为“美学”),使得人们重新关注人类精神的另一领域——感性。夏尔·巴托等人深入研究审美和艺术的规律,提出了许多重要范畴和概念,为文艺评论提供了理论工具。

真正步入实践场域,与艺术创作相伴相生的文艺评论,诞生于十八世纪中期,以法国沙龙展中的狄德罗的艺术评论为标志。这个时候,文艺评论考察、评价和影响同时代的艺术创作,突出评论的在场和及物,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批评精神,形成了独立自足的文体,成为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于理性与感性的演化关系及文艺评论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思想文论中有不同的过程,但大体脉络与西方类似,这里不作赘述。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人之所以成为人,很重要的是因为其生成了理论思维方式,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标志。理论思维推动科学的发展,探求和解答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为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财富、提升文明程度提供了原动力。与此同时,感性思维从劳动实践中独立出来,出现了艺术创造,它为人类满足情感需求、表达观念、实现自我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感性和理性成为把握世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感性与理性分离后,作为人类精神主体的两个维度,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话和调适。意大利艺术史家廖内洛·文杜里认为,“审美判断是普遍概念与个人直觉之间的一种联系”。文艺评论作为对话与调适的言说方式,就是普遍概念与个人自觉的一种联系。艺术创作是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的一种精神建构活动,文艺评论则是理性为主、感性为辅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作为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桥梁,文艺评论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平衡、互促与矫正,达成人类生命存在的完整与圆满。从这点看,文艺评论与时政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体育评论等其他评论有着本质的区别。文艺评论的重要文化价值还有待认识,文艺评论的理论范式还有待建构,文艺评论的学科建设还有待推进。

文艺评论何以对话

文艺评论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作品、现象、思潮、人物等进行描述、阐释和评价的行为。文艺评论作为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学术与社会的连接,通过关系性言说实现对话和调适目的。

从存在论看,文艺评论实现两种生命存在方式的沟通、对话、协同和缝合。感性以直觉作为表征,不用表达,无需符号,是一种意识流变。理性以概念、判断、命题为表征,以逻辑演绎和归纳作为演进。康德提出二律背反,他认为没有直觉的概念都是空泛的,没有概念的直觉都是盲目的。两种生命存在方式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通过文艺评论的方式保持沟通和对话。文艺评论是解决二律背反的有效方式,是生命存在的本质需要。

从认知论看,作为一个独立主体,认知需要整一的、协同的、互证的而不是对立的、分割的、断裂的。感性认知的特征是真切性、个体性、主观性;理性认知的特征是抽象性、群体性、客观性。人的认知图式是完整的、系统的、自洽的,是互相解释和互相说明的,要求达到一致性和互文性。但两种认知天然对立,需要文艺评论纾解其紧张关系,填补和缝合其中的观念差距,从而实现认知的和解与完善。

从实践论看,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实现艺术的产生,感性与理性结合得越高级,艺术的形式越是综合越是复杂,越需要文艺评论的介入和参与。文艺评论运用文艺理论,总结艺术规律,以美学的、艺术的观点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和技术分析,帮助提升创作和鉴赏水平。文艺评论还可打通文艺内外,以历史的、人民的观点挖掘和彰显作品的文化蕴藉和精神价值,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在大局中明确方位,发挥作用,实现更大价值。

文艺评论三种对话方式

文艺评论作为感性与理性的对话方式,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即描述、评价、阐释。

西方“罗马文法批评”指出:“古代存在过三个不同的批评术语,这就是语文家(Philologos)、批评家(Critikos)和文法家(Grtammatikoso)。 ”与此对应,描述即以文本方式对感性的转译(语文家);评价是带有主体价值立场的方式(批评家);阐释依据一定理论方式进行分析与解释(文法家)。

描述绝不是对作品的重复,而是对作品的文本提取和转译。描述什么,不描述什么,首先是一个选择提取的过程。评论家根据他的理解、目的以及趣味进行选择,通过理性文本的方式进行描述。这个理性文本可以是文字、语音、图画、视频等等。这些理性文本本身也可能是艺术形态,如果其中的逻辑含量不足,就可能成为艺术再创作,失去评论的本意。描述的过程,是信息提取和语义呈现的过程,也是信息遗漏和语义屏蔽的过程。评论家的感受力、概括力、表达力的不同,让这个描述结果有很大不同。

描述的理性文本成为评论剩余工作的基础。专业的文艺评论将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阐释,对理性文本的蕴藏的意思与意义展示出来。理性认知具有更深刻、更普泛的理论力量,是对规律的把握和启发,因而阐释会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揭示创作奥妙,掘进审美意义,进而达成艺术创作鉴赏深层实现。同时要看到,理论则是固化的认知工具,是依据对一定时代、一定地域的实践的提炼而形成的,产生于特定环境,是对那个时代问题的回答,运用到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地域的作品时,可能会出现强制阐释和过度阐释的现象。歌德所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是对阐释工作的一个提醒。

评价是文艺评论最具主观色彩的环节。描述与阐释尽管具有浓厚主体色彩,但毕竟客观性是其外在要求。评价由于依据的是主体尺度,会因为评论家的个体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学术追求、研究专长以及趣味、偏好、身份、环境等等的不同,对作品价值的判断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因素同样对描述和阐释发生影响,但不会像评价如此直接。尽管评价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只要其所依据的理论足够科学、足够包容、足够适配,评价就会越公允,越能得到认可、引发共鸣。因此,做好理论建设,是文艺评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3:07 , Processed in 0.07201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