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厉,本名武砺旺,男,1965年生,诗人,文艺理论家。现任《诗刊》编委、《中华辞赋》 杂志总编辑、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成员,线装书局学术顾问,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学术顾问,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著有新诗、词、小说、文艺理论等文史哲作品。出版有《天倪》《走向彼岸》《春秋公羊家思想考 略》《诗学的范式》等十余部著作,有作品上千首(篇)见诸国内各大报刊。
问:石厉老师,您好,您作为《诗刊》编委和《中华辞赋》杂志的总编辑,同时还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请您结合当前的旧体诗创作,谈谈如何把继承古典诗词的诗学传统转化为当前新语境下的诗词创作,以开启当前诗词创作的新境界和新路径。
石厉:要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我们需要回顾中国古典诗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有传承的必要?中国古代诗歌,首先具有经学的意义。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书就是由孔子整理传承的。《庄子·天下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庄子在该篇中进一步说:“诗以道志”,这和《尚书》中对诗歌的定义“诗言志”,是一致的。而经、道、志皆有重叠,在织为经,在地为道,在心为志,它们的抽象和象征意义都是一以贯之,那就是道义或思想。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选诗,注重其思想或道义的纯正。其次,诗歌具有教化人的功能,这也是其作为经学性质的逻辑必然。既然它是对于人间道义的传承,是诗人心志的表现,那么它必然就可对大众有着文明的教化。《周礼·大同乐》说:“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乐语”是可以歌唱的语言,就是指诗歌,诗歌是可以教化国子的。另外,诗歌要传承道义,要让人赏心悦目,就要让阅读者达到阅读的快感,要求诗歌能够达到“乐语”的境界。也就是说,中国传统诗歌在内容形式上还要讲究表达的极致与音韵上的和谐、美感。唐人崔颢的《黄鹤楼》 一诗就写得好,尤其尾联可让游子垂泪:“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据说李白曾到访黄鹤楼,看见崔颢在黄鹤楼的题诗后,发表了一通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搁笔而去。好的诗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只有这样的诗歌,才能上升到经典或经学的意义。
中国社会不同的时代,创造了不同的诗歌高峰。早期黄河流域有《诗经》,长江流域有《楚辞》,汉魏晋有乐府诗与古风,唐代有律绝,宋有词,元有曲,都呈现了一种非凡的气象与高度,都可以说是一座座的高山,它们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巍然耸立,只能观瞻与攀爬。现在时过境迁,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差距不小,变化太大,而诗歌的基本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所有语言艺术的边线,语言环境变了,今人如果再亦步亦趋地模仿,许多古语不管如何重复,都变成了死语。所以机械重复古人的创作没有必 要,也不可能有高度或深度。今人创作传统诗词,应该要有自己活的语言,要表现当今时代的内容,要找到符合当今时代的乐感和律韵,但同时也要避讳一些顺口溜式的无文化沉淀的粗糙比喻。好在,天不变,道亦不变,诗歌中最容易流变的东西,可能并非诗歌的重点,诗歌的重镇另有蹊径,那就是永恒的道义,那就是对于道义的传承,或者说让我们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道义,然后用古典诗歌的形式得以呈现,这可能是当代诗词创作的法门。
问:石厉老师,当前诗词界关于“诗词入史”问题似乎引起不少名家关注,请您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石厉:诗词入史的问题,既是一个简单问题,又是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地说,当代诗词还未入史,也就是说,还未进入到学术考察的视野,那就只有等待了。如果按照历史书写的规律,所有当代的东西,都无法入史,因为所有历史都是过去式,只有时间过去了,后人才有资格判定是否将前人写入历史。历代修史基本都是如此,没有听说当代人写当代史的,都是隔代修史,当代人写的当代史,基本上都是伪史。因为自己不能评价自己,甚至同代人也很难评价同代人。历史是残酷的,对社会事件中的人和事,客观公正的评价,只能留待时间。一部清史,到现在还未正式修成,还未尘埃落定,只能叫“清史稿”,就是因为满清的遗老、遗少仍在直接或间接地干扰,许多问题无法客观定论,就连晚明的一些史实还存在争论。同样的道理,要让当代诗词入史,只能吆喝,愿望是好的,我们写的诗词,想成为不朽,想被后人观摩和学习,想和唐诗宋词一样,代代流传,那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认真创作,争取在继承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创作出和前人不一样的作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然后再由后人评说,由后人记入史册,而非今人提前将自己写进史册。今人如果提前将自己写入史册,应该会成为后人的笑柄,绝大可能在真正的历史中,被后人抛弃。当然这只是从被动史学的角度来谈论诗词入史的问题,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成功的机会从来都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如果当代诗人写出了优秀的诗词,我们可以着手整理和编选一些优秀的作品,让这些优秀的诗词作品进入学术的视野,引起文学批评家进行批评的兴趣,为撰写文学史的人准备好进一步甄别的材料,也不失为是一种有为的做法。
问:石厉老师,近几年来,新一届河北省诗词协会以诗词创作为中心,抓基础,强队伍,大力加强诗教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请您对河北的诗词创作及各项工作提出些建设性意见和希望。
石厉:河北环绕北京,河北人民的口音基本接近普通话,如果按普通话音韵来创作诗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倡导河北诗家用新韵创作诗词,这样才有可能发掘和形成自己的律韵风格。河北自古文学大家辈出。诗经学的开创者毛亨与毛苌;东汉时期文学家崔亭伯与崔子玉父子;西晋文学家张华、束晳、张载、张协、张亢、卢谌;北魏文学家邢邵;隋朝诗人卢思道、音韵学家陆法言;唐代诗人卢照邻、李峤、李颀、高适、刘长卿、贾岛、卢仝、崔护;文学家张文成、李阳冰、散文家李华;北宋文学家柳开、刘筠;金朝文学家赵秉文、蔡珪、王若虚;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及尚仲贤、李好古,文学家卢挚、苏天爵;明代散曲家薛论道;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等。过境的文学家或诗人更多,不是不可数,如果数起来,最容易挂一漏万。这些出身燕赵以及与燕赵有瓜葛的众多文学家,他们的文章与修辞,许多皆与燕赵大地的风土人情相符,是我们传承古典文学最好的教材,也是我们获得创作灵感与创作方法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