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朝的“文艺范儿”为什么如此迷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4-27 09:1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宋朝的“文艺范儿”为什么如此迷人?

李冬君  2023-04-25




[size=1em]“文艺复兴”,原指14到16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运动,滥觞于意大利,然后,遍及整个欧洲。


[size=1em]但“复兴”,得有前提,前提是什么?明乎此,才谈得上“复兴”二字。我们知道,欧洲文艺复兴,前提是古希腊,运动方向,是向着古希腊回归,复兴古希腊文化。


[size=1em]然而,古希腊时间很长,范围很大,所以,要找到一个复兴的起点,把欧洲放到这个起点上去,让欧洲兴起。


[size=1em]那么,“起点”在哪里?有一种说法,叫“轴心期”,它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其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到的概念。我们可以说,一切文化,在历史上,都有它的分期,古希腊文化,就分出神话时期、史诗时期、悲剧时期和哲人时期。


[size=1em]所谓“轴心期”,指的就是那个哲人时期,不是在古希腊哲学的源头那一刻,而是在它的高峰上的那时光。能被“轴心期”的历史光芒照耀是幸运的。


[size=1em]古希腊有哲人城邦,中国有先秦诸子,他们并世而立,立于公元前500年前后,还有哪个时期比此时更为壮丽?


[size=1em]人类精神,闪耀出理性光芒,穿透神话思维的屏障,东西方文明都从神话传说中走出来,开始讲人的故事。


[size=1em]中国的文艺复兴


[size=1em]有了欧洲文艺复兴这面镜子,我们才发现,不是所有文明,都有文艺复兴,只有经历过“轴心期”的文明才有,人类历史上,文艺复兴也并非只有一次,在一个连续性的文明里,文艺复兴会表现出阶段性,反复出现,多次出现,比如,中国文明。


[size=1em]中国,作为一个连续性的文明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曾出现过多次文艺复兴,借用孟子的一句话,叫做“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只此一句,便道出了中国文艺复兴的周期性。


[size=1em]欧洲文艺复兴,是回归到轴心期的古希腊哲人,中国文明自汉至宋,历次文艺复兴,也都以先秦诸子为归依。


[size=1em]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认为,雅斯贝斯关于“轴心期”的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们将孔子看作轴心期的中国代表,那么当孔子说“吾从周”时,就不能不把周公也放到轴心期里,如此看来,中国的“轴心期”大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公时代。


[size=1em]于周公时代,我们来看当时的世界,来看欧洲文化的老底子,即所谓“二希”——希腊和希伯来文明,就发现,这一时期,除了中国有周公,希腊还有荷马,希伯来则有摩西,他们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不亚于公元前500年前后出现的那一批巨人们。


[size=1em]因此,我们可以给雅斯贝斯的“轴心期”加了一个开头,因为,谈古希腊,怎么说也绕不开荷马,同样,谈希伯来,哪能不谈摩西?而谈中国,不谈周公行吗?他们是那些巨人的先知。


[size=1em]有了开头,还得有个结尾才行,理性的开头,要以政治文明的成果来结尾。于是,从古希腊,我们看到了政治文明从城邦向帝国、由帝国而希腊化世界的发展,代表人物就是希腊美少年亚历山大;在中国,则是一个从诸侯到帝王、由帝王而皇帝的中国式天下的走向,其代表人物,当然,就是那位中国的秦始皇帝。


[size=1em]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轴心期,止于公元前200年前后的秦国统一,而古希腊则终结于亚历山大帝国的解体。


[size=1em]两者相去不远,或亦可视为同一历史时期。


[size=1em]轴心期之于中国与希腊都已结束,但中国未解体,影响也就保留下来了,形成了古代文明连续性的发展样式,不像欧洲人,到了近代,才言必称希腊,纷纭“我们都是希腊人”。


[size=1em]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历史道路,一是王朝中国的改朝换代的方式,另一个则是文化中国以文艺复兴的方式,保持中国连续性。


[size=1em]王朝中国,此起彼伏三千年,而文化中国,却一脉相承了五千年,这得益于文艺复兴的发展方式,以“周孔之教”为代表,孔子“吾从周”,开始了以“复礼”主导的第一次文艺复兴。


[size=1em]接踵而来的,便是汉儒以经学复兴先秦儒学。


[size=1em]经学不行了,魏晋人便转向,从儒学转向老、庄,从清议转向清谈,从政治挂帅转向审美优先,从名教转向自然。


[size=1em]唐以诗赋取士,复兴《诗经》,以禅合玄佛,复兴老庄;宋人越过唐人,直奔魏晋,在复兴魏晋风度的个体人格之美中,产生了以老庄为底蕴的山水画。从山水画到人物画,到花鸟画,都作了一种独立人格的表达,给人性一个美的“形式”。


[size=1em]回归自然,是中国文化的宿命


[size=1em]当我们怀着对艺术精神的崇敬进入宋代绘画时,那种惊异就如同科学家们发现星座一样,目睹天体般的艺术星群。


[size=1em]宋画,从此有了独立表情,开始表现人的精神,表达人的内心,引导人性升华,是宋人复兴“宁做我”的审美姿态。人物画,从宣教语境中走出来,有了世俗生活的场景,出现了士人、绮罗仕女以及历史叙事等作品;花鸟画,同山水画一样,回归自然,恪守着向自然学习的精神;而山水画,则开了一个新时代的独立风气。





[size=1em]李冬君新作《走进宋画》


[size=1em]从荆浩进山之始,一个人的观念转型,带来了一场进山运动和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体制内的家国情怀不再是士人唯一的崇高体现,在自然中表现自我,在山水画中重新定义士人的精神生活,很快得到了时代的拥趸,使山水画超越花鸟和人物,成为绘画的主流。


[size=1em]回归自然,是中国文化的宿命,中国的思想家们宠爱自然,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人文表现,也只好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在回归自然中重启自由表达,以审美为自由的自然属性榷权,回归自然成了自由的第一出口,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在自然山水中寻求。


[size=1em]当山水画出现时,自然成了建构人文理想国的归宿了。如果说意大利文艺复兴始于艺术回归古典的人性启蒙,那么中国山水画复兴的思想资源则是回归自然的传统。一个是回归自然,一个是回归古典,皆始于绘画。自然与人文,是中国文化里一个值得深思的对子,在自然里寻找人文的安身之所,始于山水画的遗世独立。


[size=1em]绘画上最为彪炳的独立表情,便是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士人群体独立话语的表达样式,也是宋代文艺复兴的标志。


[size=1em]宋朝科举考试全面向寒门敞开,培养大量文人参政议政,形成以士人为主体的中产阶级,不光有足够的基数,还表现了“共同体”存在的质量;除了“修齐治平”赋予他们的家国传统语境之外,他们还要争得表达个体意志的语境,一个新兴的拥有精神内涵的阶层正在崛起。他们以文艺复兴的方式,在绘画领域首先实现了独立的审美语境。他们制定评估标准,主导审美意趣,创造艺术潮流,转动文明风向标等等,因此,发生在中国11世纪的绘画“写意”运动,不仅仅是从晋、唐以来皴染绘画技法的探索,更为深层的意义,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的表达。


[size=1em]写意是写什么?“意”为何物?“意趣”跟情绪情感有关,“意思”跟思想有关,“意愿”跟愿望有关,“意志”跟行动有关,写意就是把画家的思想、愿望、情绪、情感和行动等写出来。其中有个一以贯之者,那就是“自由”,“写意”写什么?写的就是自由的“意趣”、自由“意思”、自由的“意愿”和自由的“意志”。如此“写意”,并非“草草”二字就能概括的,相反,“写意”最难,要写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来,还有比这更难的么?“写意”是写内在的自我,是艺术家内在的精神之眼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之后的表现。因此,用水墨画出“意”,是山水画向“人”迈近极为重要的一大步。


[size=1em]“意”用米芾的话说为“逸笔草草”,苏东坡也有两句,所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皆为“写意”的独立诉求。


[size=1em]米芾在《西园雅集图记》中写道“草木自馨”,那是士人群体的自我宣喻,是以雅集的形式,发表的士人转型宣言,这应该是北宋文艺复兴一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自苏、米等西园十六士发起画坛上的“写意”运动以后,北宋士大夫在绘画艺术上的话语分量,很快飚出一个流派——士人水墨山水画派,中国绘画主流终于完成了从宫廷院体画走向士人与文人画的语式。


[size=1em]宋代文艺复兴,苏轼是文学艺术的代表,王安石是政治思想的代表,而美的代表,则非米芾莫属,苏东坡是旗手,米芾提供标准和样式。以苏、米为首的宋代文艺复兴群彦,他们对艺术的内在追求,注定要越过缺少自由魅力的盛唐,而直接进入不那么盛世的魏晋,因为魏晋人的“宁做我”,才是士人知识分子的人格标配。宋人的文艺复兴气质如下:


[size=1em]第一,在文艺复兴中复兴魏晋风骨的“宁做我”;


[size=1em]第二,“写意”表达自我,实现自我;


[size=1em]第三,抛却政见的“共和”气质。


[size=1em]纵观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可知,人类文明进入轴心期,不只一条历史道路,希腊有希腊的道路,中国有中国的道路,印度有印度的道路,由不同的历史道路,进入同一个轴心期,沿途会形成不同的文明景观,哲学的,诗化的,宗教的……但奔向的目标是一致的——理性的、人文的。


[size=1em](作者系历史学者,人称“文化江山一女史”,著有《走进宋画》《文化的江山》系列(合著)等)


[size=1em]发于2023.4.24总第1089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size=1em]杂志标题:从宋画的表情里看见“中国文艺复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04 , Processed in 0.0685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