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效教学”与“优效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30 10:5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效教学”与“优效教学”
凌龙华
“有效教学”可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想主义哨声渐弱后,国内基础教育天空传响得最具能量的热词之一。
这多少让人置身到“工业化时代”,进入到“物理量”效能考核背景。
这样的感受,有点尴尬。对于把“教学”永远投放在“教育”怀抱中的人文主义者而言,有效教学潮流的汹涌,无疑是对教学“科学”属性的强烈认同而对教学“艺术”属性的微妙疏远。
这样的推导(或曰揣度)并非“小心眼”。事实上,以班级授课制为标志的现代教育从一开始就携带上了“工业化”因子,而工业化生产的最大特征和最大追求就是有“效”——效能、效益、效率。
从理论来源看,有效教学也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它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如此一来,我们不难认证:一、有效教学是“工业化”社会(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规模效应)的必然诉求;二、有效教学强化教育的过程管理,而不是终极目标;三、有效教学理论在中国新世纪课程改革启动遭遇波折后“风行”(就国际教育背景看,应该说是“复出”),既是大众对教育质量的呼唤,也是对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忧思。谈不上引领,更不能说是一场风暴和革命。
教育的起始是“农业性”“牧歌式”的(无论是东方孔子的杏坛讲学,还是西方苏格拉底的对话辩论),在“散漫”与“低效”的表象下,激发的是真正的个性发展和智慧成长。教育的回归,相信还是这样的。但它毕竟面太窄了,量太少了,面对今天千帆竞渡、百川奔流的教育需求,根本无法应对,遑论“极大满足”。
需求就是市场,存在总能合理。
问题是,如果没有铺垫式的阐释或后补式的注解,“有效教学”给人的第一印象着实不佳——机械、冰冷且功利。这是大实话,这是有效教学的“胎记”。
概念是理念的核,有时,一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理念。它呈现的是一个名称(说法),体现的却是一种思维和观念的切换与更新。
由此,我在想,能否把“有效”改称为“优效”?思考如下:
一、把教育的“质”推向前台,让人从本质上认同教学有效性的归属。一些“人文主义”教育者为什么不愿亲近“有效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效教学”自身惹的不快——名称生硬,面目赤裸。
二、省却多余的辩说与界定,变铺垫式阐释或后补式注解为“内涵”与“内置”。“有效教学”这一说法,彰显得最强烈的是“量”,是“效能”“效率”,使人想到的是“有效”“高效”。至于“效果”“效益”等隐性的“质”,往往要靠“宣扬”“挖掘”才获得。
融合了质与量,关注了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优效教学”,把教学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凸现了出来,引用他人的一句话,就是“没有脱离教育的教学,也没有脱离教学的教育”。
“优效教学”的“效”侧重于“基础性发展”,是指“有效”与“高效”。特别强调,在课堂“单位时空”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阶段任务完成中,师生互动成果的“生成”。其负面对应则是“低效”“无效”乃至“负效”。
“优效教学”的“优”致力于“发展性发展”,是指“优效”与“长效”。更多关注在终身学习进程中,教育对人的综合、持久、深沉的“影响”,关注技术、量化层面外教学的“品质”与“品位”。其宗旨为“百年树人”,对立面为“短期功利”。
由此,我们不难归纳:优效教学的场域是宽广的——它是教育与教学的统一,是教育与生活的统一,是学校与社会的统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统一。优效教学的价值是重大的——它是“量”与“质”的协进,是“显性达成”与“隐性养成”的协进,是“现场实现”与“终身发展”的协进,是“即时掌握”与“未来创造”的协进。
一句话,是教育的品质与意义赋予了“优效教学”永恒的价值与崭新的活力。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3:28 , Processed in 0.06995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