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于永正:谈教学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30 11:1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永正:谈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来自准确地把握教材,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这是肯定的。但是,课堂上常常会有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不能顺利地实施,要么被淘气的学生搅乱——既搅乱了你的方案,又搅乱了你的心情;要么学生死不“配合”,使自鸣得意的设计“搁浅”。

  不断的实践和思索使我渐渐明白,要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戏曲艺术是自我表现的艺术,而教学艺术则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好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不是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学生是活的。他们不但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肯定和激励。具体到每个人又最需要什么,这就需要老师的观察和了解,需要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共性的东西是一致的,即人人需要理解和尊重。只笼统地说“爱学生”是不够的,因为“爱”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解,没有理解,便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语)

  一次,德高望重的斯霞老师执教《乌鸦喝水》。课堂上,她请一位男生读课文,但没读好。斯老师一边把他歪到脖子一边的红领巾戴正,一边说:“读错了没关系,再试试。”那位小朋友不再紧张,而且有了自信,第二遍就读得正确、流利了。这里的关爱就是来自于理解——面对着全班同学和那么多听课的老师,孩子紧张是正常的,红领巾歪到脖子后边也是正常的,因为他是才上一年级的孩子。没有这样的理解,当然也就不会有斯老师那充满爱意的宽慰、鼓励和“戴正红领巾”的动作。

  我教过一位叫张斌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好。一次默字,他居然全对!对他而言,简直是破天荒!于是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从此他很注意写字。他的作文水平更是一般。读三年级时,有一次,他的作文不但没错一个字,而且没让老师动一个字,很通顺(虽然只写了三四行),于是我全篇画上了红色波浪线,并当众读了他的作文。我说:“下次作文,张斌再不错一个字,而且写得通顺,全班同学为他唱一首歌。”张斌激动了,听讲认真,作文专心,课间也不休息了。“这一次作文果然又没错一个字,而且写得通顺,篇幅也增加了许多!”第二次评讲时,我向同学们宣布。同学们为他鼓掌。然后我们为他唱了一首由张斌点的歌儿。张斌激动不已,学生们也为他高兴。从此以后,张斌每次写作文都很努力,尽管进步很缓慢。作文只写三四行,仅仅因为没有错别字,写得通顺就值得表扬吗?值得。因为对张斌来说,就是了不起的进步。理解,就是要承认差别,尊重差别;理解,就是要发现平时只能举起50公斤杠铃,而今天他却举起了50.01公斤重量的微小进步,并予以肯定与鼓励。因为这个进步对他来讲实属不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舞。”

  张维维是个数学成绩较差的女孩。一次小测验,她又没考及格,但我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因为他这次考试比上次多了10分,进步不小!而且我说了一句:“我读小学时,数学也常常考不及格。”有一次写作文时,同桌的橡皮掉到地上了,她发现了,不声不响地拾起来,放到了桌子上,而她的同桌丁翎竟全然不知。我走到张维维跟前悄声说:“我替丁翎谢谢你。”快下课了,我将此事“放大”——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地讲了这件事。我动情地说:“多么好的同学啊!”人的大脑需要情感来滋润,学生的大脑更需要老师良好的情感来滋润。

  有一次我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位同学问我“饱经风霜”什么意思。话音一落,个别学生笑起来。这笑显然带有冷嘲的性质。我灵机一动,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位同学是想考考我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位车夫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然后写下来。”于是,抽象的词语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活的画面,然后又形成了一段生动的文字。学生们对车夫的饱经风霜的脸的刻画生动而深刻。一段段文字生动而形象地诠释了“饱经风霜”的意思。从此,我每教这一课,都保留了这个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环节,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

  如果我不能体察提问题同学的内心,不能站在他的立场上讲话,他会怎样?即使我解释了,使他的问题有了一个概念化答案,但是,个别学生的嘲笑会不会在他心灵上蒙上一层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次上阅读课,朱涛向我暗示:他的同桌孙建军睡着了。我立即示意别惊醒他,让他睡。与其让他混混沌沌地听,不如让他睡足觉,养足精神,把下面的课上好。同时,我压低了讲课的声音。此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孙建军每次见到我便笑。这笑的意思大概只有我能读懂。

  我从来不批评上课迟到的学生。因为我小时候一旦迟到,便不敢走进校门,更不要说进教室了。我宁肯旷课。怕什么?怕老师批评,怕面子上不好瞧。我对学生说:“迟到了,敢在教室门外喊一声‘报告’,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不但如此说,还送给迟到的同学一个理解的笑。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课堂上才会有民主,才会充满情趣,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更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我在我的刚刚出版的《语文教学实录荟萃》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37 , Processed in 0.0817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